富臨精工的車間內,人形機器人將料箱搬運到料架上。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韋維 攝
□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杲
身高約170厘米,黑色的軀干,銀色的四肢,一臺人形機器人在產線上搬箱子……這是由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A2-W輪式機器人,現已“入職”位于綿陽市的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為該企業生產車間的一名“實習生”。7月9日,它開啟首場“打工”直播,3個小時自主搬運了800多個重15公斤左右的周轉箱。
當前,機器人進廠“打工”正在悄然蔓延。一大批焊接機器人、碼垛機器人、搬運機器人等工業機器人走進生產車間。這些機器人干得怎么樣?距離大規模運用還有多遠?近日,記者跟隨A2-W輪式機器人,探尋機器人進廠“打工”之路。
進廠“打工”
3小時零失誤搬了800多個箱子
走進富臨精工裝配車間搬運區域,記者看到了忙碌的A2-W輪式機器人,它身邊擺放著幾十個料箱,里面裝有內齒圈、航星輪等汽車零部件,每個箱子重15公斤左右。
面對料箱,A2-W上半身迅速下移,伸出狹長的雙臂,并帶動手臂多個關節翻轉,然后緩緩上升,將料箱穩穩搬起,轉身向不遠處的貨架走去,再次下移重心,將料箱放在托盤上。
“A2-W已‘入職’1個月,是我們生產車間的‘實習生’。”富臨精工機器人應用小組項目負責人潘昊介紹,此前,富臨精工的轉運主要靠人力。對于A2-W的表現,潘昊頗為滿意。A2-W的工作效率已達到熟練工人的一半,假設在實行兩班倒或三班倒制度的工廠,讓A2-W全天候運行,它將替代甚至超越一名工人。
雖然只是一名“實習生”,但A2-W手法卻很老到。在面對緊密堆放的箱體時,它會先把箱體往外拉,給另一只手騰出空間。它還具有較強的安全意識,當有人、設備、車輛靠近時,它會立刻停下所有動作,進行避障。
10多天前,A2-W 開啟了首場“打工”直播,3個小時內完成了搬運800多個周轉箱的任務,全程零失誤,充分展現了其在長時間、高強度、動態干擾環境下的穩定作業能力。
“我們希望通過直播,讓更多人了解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價值。”成都安努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文宏杰說,首場直播后,一些企業拋出合作橄欖枝,甚至簽署了幾十臺的訂單。
優勢明顯
運動能力和適應能力更強
富臨精工車間里,A2-W的機器人“同事”并不少,從流水線上的自動化機械臂,到用于焊接、裝配、搬運等領域的工業機器人。相比之下,A2-W的優勢在哪兒?
“它們擅長的點不一樣。”潘昊說,機械臂、工業機器人像一個“專才”,擅長執行重復性、單一任務和流程化的操作,一旦任務需求改變,往往需要重新編程甚至重新部署。人形機器人更像一個“通才”,具有更強的運動能力和適應能力,能夠在非標準化場景中,完成一些高協作、多復雜任務的作業。
比如物料搬運,很多時候堆放位置不固定,需要機器人具備自主識別和自主規劃路徑的能力。如果處理碼放不規范的物料堆,機械臂、工業機器人就無法完成。同時,人形機器人還具備及時反饋物料信息等功能,可以提高工廠的數字化程度。除了應用于搬運,人形機器人還廣泛應用于分揀、車身檢測、貼車標等環節。
事實上,A2-W實習“打工”的背后,是3家公司——智元新創、富臨精工、安努智能。智元新創主要在本體和算法領域提供基礎性的支撐,包括機器人本體架構和基座模型;富臨精工主要負責開放場景;安努智能負責收集垂直場景的數據,助力人形機器人突破實驗室技術到產業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安努智能由智元新創、富臨精工等企業共同創建,互補性的合作將給A2-W帶來更多錘煉技能的機會,幫助它快速成長。
前景展望
大規模推廣的進程會加快
從工作效果看,人形機器人想要在生產車間站穩腳跟,還有一段路要走。在富臨精工的生產車間,一份“實習計劃”正在實施。
首先,要提升機器人的作業能力,使其具備成為“正式員工”的能力。記者注意到,A2-W的身邊有一名工程師作為“實習指導老師”,負責對人形機器人進行“輔導”,強化其自主決策、隨機應變等能力。同時,當人形機器人遇到故障時,他們還需要及時排查問題。“很多問題只有在車間現場才能發現。”潘昊說,在實際的生產線中,復雜的光照條件可能干擾機器人的視覺識別與定位,影響其作業穩定性。
其次,要強化機器人的協同作業能力,實現從單機訓練到群體作業的轉變。“要真正像人一樣工作,不僅要學會干活,還要學會交流。”在文宏杰看來,人形機器人的群體智能技術攻關,將是實現工業化場景規模化的必經之路。為此,他們將建立人形智能網聯中樞。云端的超級大腦會進行任務分工,機器人得到分工任務后,會根據實時環境調整工作內容,作出迅速反應。“多臺機器人進行協同作業,將有助于完成更復雜、更多元的任務。”
訓練成熟的人形機器人,標準化程度較高,不需要每臺都單獨訓練,把模型部署進去,其他機器人可以“一呼百應”。
技能之外,還要算經濟賬。從市面上看,一臺人形機器人的價格在30萬元到50萬元之間,加上“實習指導老師”的人力成本,花費更多。潘昊粗略算了一筆賬,按照目前的價格,人形機器人在使用兩到三年后,基本上能收回成本。“如果批量化生產,成本會更低。”
機器人何時能夠大規模推廣?“之前認為還有一兩年,現在來看進程會加快。”文宏杰認為,目前,國內不少人形機器人企業,已進入小批量量產試產階段,實現產業級的量產估計會很快到來。
(原載2025年7月23日《四川日報》)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