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三臺縣潼川鎮油橄欖小區內,微網格員鄧國秀準時出現。63歲的她目光掃過新設的停車位,欣慰的笑意浮上嘴角。
就在不久前,這里停車還是靠“搶”……如今鄧國秀的笑容,源自社區通過院落協商清理枯樹、釋放空間而新增的15個車位,以及即將安裝的道閘監控。這些變化,正是三臺縣“微網實格”治理體系激活基層活力的生動縮影。
長期以來,基層治理中“小馬拉大車”的困局普遍存在。三臺縣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李春紅介紹:“過去各部門‘九龍治水’,網格設置多頭重疊,導致資源重復投入、效率低下。”面對困境,三臺以問題為導向,銳意改革,將“多格合一、一網統攬”作為破題關鍵。
街頭發放宣傳資料
“微網實格”
構建治理新骨架
三臺的改革首先從優化網格設置切入。通過全面梳理整合,該縣將公安、應急、民政等13個部門各自為政的網格,融合為一張功能完備的“基礎網格”。這張網上,清晰生長出三個層級:村(社區)主網格、精細管理的“微網格”以及服務特定區域的專屬網格。目前,全縣劃分4288個主網格、8971個微網格及206個專屬網格,配備11851名網格員。
據了解,三臺縣集中規范網格黨組織設置,有形有態推動“村(社區)黨組織—一般網格黨組織—微網格黨小組”組織體系建設,組織網格內黨員和下沉“雙報到”黨員成立“紅色隊伍”,建立“網格吹哨、部門報到”快速響應機制,推動形成網格黨組織牽頭、多方聯動、共商共議的網格治理服務格局。同時,把耕地保護、生態環保、森林防火、重點人群走訪、矛盾調解等基層治理的關鍵底線任務悉數納入網格職責范疇。
草堂社區黨委書記王亞評深有體會:“57名微網格員如同靈敏觸角,矛盾隱患往往能被第一時間感知、介入、化解在萌芽。”微網格員解決不了的難題,則通過明確機制逐級上報主網格員及村(社區)協調處置。網格事項的規范化流轉與閉環處置,確保了小事不出“格”,大事協同辦。
網格員為居民發放生活用品
“神經末梢”
激活社區生命力
龐大的網格隊伍,成為三臺治理體系高效運轉的核心動能。在草堂社區,微網格員不僅是信息的“采集器”,更是主動服務的“行動派”。鄧國秀的日常巡查與問題上報,社區通過院落會協商解決停車難題,都是“微網實格”推動居民參與、實現“大家事大家議”的鮮活實踐。
在潼川鎮解放街社區,轄區被劃分為10個基礎網格,每個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再向下延伸細分為眾多“微網格”。這些微網格員,是社區精心培育的“神經末梢”——他們是熱心的退休干部、是熟悉樓棟的居民骨干、是盡責的物業人員。
社區黨委書記陳偉蕓介紹,社區依托“黨建+網格”,黨員先鋒、志愿者力量被精準注入微網格,形成“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微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鏈條,讓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動能,確保民情上傳下達暢通無阻。
在該社區,網格員將服務精準送達社區樓棟單元、村組院落,居民訴求在格上搜集、政策宣教在格上開展、風險隱患在格上排查、矛盾糾紛在格上化解——基層服務與治理的“最后一米”被真正打通。值得一提的是,該社區創新推行“微網格積分制”:微網格員的每一次走訪、每一條信息、每一次調解、每一次志愿服務,都轉化為可量化的積分,最終在社區“積分柜”兌換實實在在的生活用品,讓志愿熱情轉化為可持續的治理效能。
涪江環繞的三臺縣城
數智賦能
開啟治理新圖景
面向未來,三臺治理體系正加速擁抱智慧化。在該縣北壩鎮樟樹社區便民服務大廳,數據可視化大屏格外引人注目,手指輕點觸摸屏,社區概況、社區黨建、網格員信息一一呈現。
據了解,該系統包括居民使用的微信小程序、社區管理微信小程序、網格管理移動端和社區后臺PC管理及數據可視化大屏4大核心組件,囊括了智慧治理、社區服務、智慧政務、智慧黨建4大平臺模塊,覆蓋32個社區管理功能,18個應用場景和25個居民互動功能。
“社區將開展隱患排查工作,需要20名志愿者。”在信息發布的半小時內,志愿者們便完成報名、集結。“以前只有挨個打電話或發微信,現在通過智慧社區公共平臺,就可以完成社區組織發動,省時省力。居民還可以通過平臺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實現共享共治。”社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周曉麗說。
樟樹社區地處縣城中心地段,有常住人口27470人,居民總戶數10200戶。人多事雜,自智慧社區建設后,通過智能表單上報機制和共享數據管理,讓數據真正“能說話”“會辦事”,實現“一次采集,多方利用”,簡化了社區基層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流程,降低了社區管理成本。
“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隨著工作人員手指轉動,大屏幕上清晰呈現出地質災害監測等點位場景。周曉麗介紹,智慧社區安全防線體系建設,對森林防火、汛期水位、老舊小區人員出入等實現精準監測,社區干部隨時隨地可了解社區情況,極大地提高了基層管理效率。
李春紅透露,依托縣大數據中心,一個整合公安、水利、住建、交通等9個部門視頻感知源的“數智化”綜合應用平臺正在搭建。該平臺旨在推動“人防+技防”深度融合,為網格管理提供強大支撐,實現對風險隱患的智能感知、精準定位和高效協同處置。(劉玉明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