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廊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各類管線有序排列
紅原縣城市更新項目施工火熱進行中
從涪江河畔的綿陽到海子山邊的紅原,兩地相距近400公里,卻因為一句“紅原缺什么、當地百姓需要什么,我們就援助什么”的莊嚴承諾,結下了深刻的緣分。
今年,是綿陽對口幫扶阿壩州紅原縣的第13個年頭。
13年來,格桑花一年又一年綻放在高原,綿陽援紅人來了一撥又一撥,不變的是承諾背后那份無怨無悔的付出。正是因為這份付出,在紅原這片土地上,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發生。
□ 唐洪健 記者 鄧勇 唐云峰 文/圖
從“新”出發 千萬投資助力紅原城市改造
8月21日,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的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最低氣溫只有7℃。與低氣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縣城里隨處可見的火熱施工場景:挖掘機的轟鳴聲與工人們忙碌的身影交織,一場關乎民生福祉、城市命脈的基礎設施“升級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長期以來,紅原縣絳熙街、銀珠西路等道路存在排水系統老化、供水穩定性不足、電力與通信線路布局雜亂等問題,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與城市形象。為此,紅原縣投資4.5億元全面更新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涵蓋城區7條主干道路13.25公里的雨污、供水、電力、通信、熱力、燃氣等“城市生命線”系統的全面改造。
其中,綿陽投資1000萬元,為項目施工提供有力支撐。以前居民“談雨色變”的絳熙街,即將被一寸寸更新的地下排水管網和一排排重新鋪設的人行道重新定義。
在絳熙中街,寬度達到三米的地下管廊仿佛一個偌大的集裝箱。管廊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右側主要用于架設電力和通信管線,左側鋪設供水管和污水管道,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各類管線的有序排列。
紅原縣城市更新項目建設單位負責人陳翔宇告訴記者,管廊建設長度目前達到了1045米,建成后可以綜合解決紅原縣整個商業街的地下排污、雨水(收集)等問題。建設完成后,還將接入智慧監測系統,對管廊日常維護進行全面監控,一旦發現問題,可以第一時間通過人機結合的方式進行檢查維修。
“目前,項目施工范圍內正在進行地下管網、雨污管網、電力通訊、熱力管網的建設、人行道鋪裝,以及整個管廊內部的裝飾工作。”紅原縣城市更新項目施工單位項目經理江洪宇告訴記者,經過前期的緊張施工,目前項目已完成總進度的75%,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施工作業,確保10月底順利完工。
從“心”出發 引水工程圓50戶牧民自來水夢
城市基礎設施改造有利于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宜居性,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則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幸運的是,在對口幫扶中,綿陽正在將幫扶從“被動等待求助”轉為“主動發現需求”,讓“民生兜底”如春雨般浸潤到每個角落。
8月的紅原縣,風景如畫。8月20日,邛溪鎮熱坤村村民扎西卓瑪打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從嶄新的水龍頭中流出,濺起朵朵水花。“感謝綿陽幫扶工作隊為我們送來了潔凈的自來水,冬天再也不用到河里去背水了。謝謝綿陽人民,扎西德勒!”扎西卓瑪黝黑的臉上露出了淳樸的笑容。
熱坤村地處高原,平均海拔在3600米以上,屬大陸性高原寒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極端最低氣溫零下36.2℃,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群眾用水困難。加上紅原縣地處牧區,地下水錳、鐵和大腸桿菌超標,能用上干凈、放心的水,是牧民們最大的心愿。
“缺啥,就補啥。”“百姓需要什么,我們就援助什么。”正是抱著這樣的初衷,對口援建紅原縣以來,綿陽積極推動各項援建工作落地落實。2025年,投入30萬元用于邛溪鎮熱坤村生活用水管網項目,新建4270米PE(聚乙烯)給水管網,建設兩個總閘閥以及三座排氣閥,同時新建4口水井,為50余戶牧民解決了生活用水問題。
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輝,紅原群眾生產生活的變化就蘊藏在衣食住行之間。
據了解,近三年來,綿陽市幫扶紅原指揮部緊密圍繞“城鄉融合”核心目標,主動開展“城鄉融合”,累計投入幫扶投資金3826萬元,除了上文提到的2個項目外,還實施查爾瑪鄉、麥洼鄉人居環境提升整治項目和色地鎮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等5個項目,有效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僅讓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真切感受到了“綿陽溫度”,也為紅原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注入了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