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垃圾分類點亮綠色生活
讓城市更潔凈 居民更舒心
清晨,在三臺北壩鎮北塔景苑小區,居民們拎著分好類的垃圾袋,熟練地投入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中。“廚余垃圾放綠桶,其他垃圾放黑桶,現在家里的小娃兒都比我們分得清楚。”小區住戶何女士笑著說,“以前垃圾桶周邊總有異味,現在好了,大家都自覺分類,小區環境干凈多了,住著更舒心。”
這份“舒心”,源于三臺縣近年來全域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不懈努力。一場關乎人居環境、文明習慣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變革,悄然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學生在垃圾分類科普館參觀
頂層設計先行 繪就垃圾分類“路線圖”
垃圾分類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科學的頂層設計和堅實的制度保障。今年以來,三臺縣對標省、市相關文件要求,緊密結合本縣實際,制定出臺《三臺縣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計劃》《三臺縣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
這些文件不僅明確了垃圾分類的標準、目標和實施路徑,更關鍵的是進一步細化了各鄉鎮(街道)、部門、單位的責任分工,構建起“條塊結合、以塊為主、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確保了各項工作任務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地,為垃圾分類工作的有序高效推進描繪了清晰的“路線圖”。
為保障全縣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有序推進,三臺縣成立了以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分管副縣長具體統籌、縣級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具體落實的工作推進體系,統籌協調好各相關單位工作職責,強化分工合作,共同做好垃圾分類前端設施設置、中端垃圾收運等相關工作。縣住建局等各有關部門不斷健全標準規范、加強行業指導,切實承擔主體責任,不斷完善各級部門聯動機制,落實屬地責任,形成黨建引領,社區居委會、志愿者隊伍、物業等多方力量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龍樹鎮垃圾分類收集點
分類處置增效 打通資源循環“產業鏈”
三臺縣在狠抓源頭分類的同時,大力提升末端分類處置能力,著力打通垃圾變廢為寶“最后一公里”,真正實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作為全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創建先行縣,三臺縣先后在41個行政村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建設,古井、西平、三元等鄉鎮建立分類收集轉運站(房)、設置垃圾分類收集點,完成城區示范小區創建39個,通過積分兌換方式引導群眾開展垃圾分類,實現從源頭減量,最大限度回收利用。
同時,對已建成的潼川鎮蟠龍社區、北壩鎮北塔社區、梓北社區等示范片分類設施全覆蓋,在建大件垃圾處理場1座,集中力量建設全縣示范片區。2023年完成全縣公共機構全覆蓋示范創建,建設垃圾分類科普館1座,通過積累工作經驗、創新工作方法,形成“以點帶面”,示范引領推進全縣垃圾分類工作再上新臺階。
2024年至今,全縣已規范收集餐廚廢棄物達5.8萬噸。這些曾經的“湯湯水水”如今被精準分流:固體殘渣用于黑水虻養殖,轉化為高蛋白飼料;廢棄油脂則統一出售給有資質的生物柴油公司,成為綠色能源原料,實現了價值再生。
更為可觀的是其他生活垃圾的處理。同期,三臺縣焚燒處置生活垃圾總量高達55萬噸,巨大的垃圾量如何轉化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答案就在位于縣內的中科再生能源有限公司。
走進公司的垃圾焚燒發電車間,轟鳴聲中,兩座完成技術改造的巨型鍋爐正晝夜不息地高效運轉。成千上萬噸垃圾在此經過高溫烈焰的洗禮,化腐朽為神奇,轉化為照亮千家萬戶的清潔電能。截至目前,已累計發電2.4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了大量標準煤,減少了碳排放。同時,處理滲濾液10萬噸,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筑牢了環境安全防線。
“今年上半年,公司針對鍋爐原有不足,投資3121.80萬元啟動了技改增效項目。”公司鍋爐工程師馬旭介紹,此次改造重點升級了燃燒器、煙氣再循環系統及蒸發器等核心設備,旨在全面提升機組的安全性、穩定性和經濟性,“特別是對1、2號爐的三通管、蒸發屏、中溫過熱器等關鍵部件進行了改造。目前鍋爐已改造完畢并投產,熱效率提升1.5%至2%,燃料燃燒更充分,有效降低了能耗,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三臺垃圾焚燒發電廠 侯曉斌 攝
環保理念入心 爭當綠色生活“踐行者”
垃圾分類最大的難處在于改變人們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必須通過持續深入的宣傳動員,凝聚最廣泛的社會共識。
“小朋友們,過期藥品屬于什么垃圾呀?”“有害垃圾!”……在潼川古城垃圾分類科普館里,社區志愿者耐心細致地向孩子們講解分類知識。2024年至今,三臺縣多部門聯動,累計組織開展線下宣傳活動210余場,吸引超過2500人次積極參與;針對基層工作人員、物業人員、社區志愿者等關鍵群體,開展業務培訓132次,著力打造一支懂分類、會指導、善管理的骨干隊伍。
同時,宣傳的觸角廣泛延伸。通過縣電視臺、官方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媒體矩陣,制作播出專題報道、科普短片,用鮮活的事例和直觀的方式,展現垃圾分類的意義、方法和成效,持續提升工作的影響力和知曉度。線上線下同頻共振,多元化的宣傳矩陣成功營造了“垃圾分類、人人有責、人人動手、家家受益”的濃厚氛圍。
北塔景苑小區屬于居民密集型小區,垃圾產出量大。社區工作人員侯佳佳介紹,以前,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薄弱,垃圾混裝、隨意丟棄現象比較嚴重。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推進,垃圾分類理念的深入人心,垃圾分類在小區成為一種新風尚。
如今的三臺,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走深走實,城鄉環境更加整潔靚麗,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綠色發展理念日益彰顯。百姓們感受到小區樓道更干凈了,社區環境更優美了,身邊的綠色榜樣更多了,參與環保的責任感更強了。這份“舒心”,是環境改善帶來的直觀感受,更是成為綠色生活踐行者的內心滿足。(賴缽 劉玉明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