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9月5日,在第十三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新華網記者提問:“今年是綿陽科技城建設25周年,請問近年來綿陽科技城建設取得了哪些進展和成效?”
記者 陳冬冬 攝
綿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綿陽科技城黨工委副書記鄧輝用一項項扎實的成果,呈現出科技城建設的清晰路徑。“綿陽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始終保持全國城市前列,位列中國科技創新競爭力百強榜第15位,獲評中國十大最具科技創新潛力城市。此次九三閱兵亮相的激光反無、四足機器狼等尖端裝備,均體現了國防軍工領域的‘綿陽身影’。”
一份使命:
心懷“國之大者”,自覺扛起建設科技城責任擔當。綿陽全力保障國防建設的同時,深入推進院地協同、持續優化創新生態。通過探索建立綿陽市與在綿國防科研院所“雙向奔赴、相互賦能”工作機制,進一步推動院地攜手共建、協同創新;出臺“科創十條”“人才十條”“金融十條”等創新政策,開展“雙向揭榜掛帥”、科技人才評價等系列試點,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一座高地: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綿陽建成全國唯一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全國首家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8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全市國省級創新平臺超260個。
不僅如此,還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加強與西部(成都)科學城、西部(重慶)科學城戰略協同、規劃聯動、政策對接,獲批建設“先進輻射技術及醫工應用川渝共建實驗室”,與成都共建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
隨之,“抗磁深低溫溫度傳感器”等一批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玖誼源醫用回旋加速器、中電科九所寬頻帶同軸探針等一批“綿陽造”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替代。科技城建設以來,累計獲得國家各類科學技術獎勵超過200項。
一方苗圃: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了讓科技成果不再“鎖在抽屜”,綿陽開展“院企雙進·找礦挖寶”科技成果轉化對接,組建中國(綿陽)科技城中試服務公共平臺,探索“技術+團隊+股權”捆綁式科技成果整體轉化模式,推動全球首款X-Flash、全國首款e-Flash放療設備等一批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當下,綿陽全面構建起重點產業建圈強鏈“587”產業體系,其重點產業鏈、特色產業新賽道均達兩位數增長。“我們也在積極探索發展模式,形成前端科研院所創新策源、中端專業機構成果轉化、后端‘創投+基金’資本賦能的全鏈條發展模式,加速將綿陽科技‘富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鄧輝表示。
(記者:宋德平,楊方彧,周鈺,郭若雪,尹秦)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