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通過寶成鐵路涪江大橋
技術人員在寶成鐵路涪江大橋上安裝智能傳感器與視頻監控設備
還記得2018年寶成鐵路綿陽涪江大橋上“重車壓梁”的震撼一幕嗎?當時,為防止汛期橋體位移,鐵路人用這一傳統硬核方式守護鋼鐵動脈。
時隔7年,鐵路橋管理與維護手段已經悄然升級。近日,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綿陽工務段為轄區內15座重要鐵路橋加裝智能監控及傳感設備,“智能哨兵”24小時守護橋梁安全。
□ 記者 魯文林 劉曾太 文/圖
記者來到寶成鐵路涪江大橋時,技術工人正忙著為橋墩安裝智能傳感器與視頻監控設備。這些設備不僅能實時監控涪江水位變化,還可對橋墩位移進行精細化測量,助力鐵路部門及時處置橋梁安全隱患。
作為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是連通西北與西南的重要干線,每日承載數十至上百列客貨運列車通行,橫跨涪江的鐵路橋安全守護工作尤為關鍵。
在智能設備投入使用前,綿陽工務段對橋梁的管護主要依賴人工。工作人員需靠觀察水位標、測量橋梁移動振幅、監測河床斷面等方式,判斷水位變化是否影響列車運行。這種傳統方式存在明顯局限:所用儀器笨重、搬運不便,工作人員頻繁穿梭于來往列車間,且需進行高空作業,安全風險較大,整體作業效率偏低。
“傳感器和視頻監控系統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監測,數據自動上傳到監控平臺,讓我們能全天候掌握橋墩基礎狀態,確保隱患早發現、早處置。”綿陽工務段綿陽橋路車間工長李雨陽介紹,綿陽工務段此次共為15座鐵路橋安裝30套傳感器和視頻監控設備。
安裝中,綿陽工務段結合每座橋梁的基礎形式、跨度等特性,針對性定制監測安全閥值。專業人員通過自動化系統實時追蹤橋墩振動、傾角數據,再搭配視頻監控形成立體監測體系,全天候掌握橋墩基礎狀態。一旦傳感器發出報警,將立即啟動應急響應,保障行車安全。
除了智能裝備,綿陽工務段還升級了巡檢模式。以人工地面排查為基礎,結合無人機空中全域覆蓋優勢,對橋梁梁體、支座、橋面及周邊環境開展全方位立體巡檢,重點排查汛期可能出現的橋面積水、部件松動、邊坡溜坍等隱患,形成“空地聯動”的隱患排查方式,有效提升巡檢效率與質量。
從人工巡檢到智能監測,從被動處置到主動預警,15座鐵路橋的“哨兵模式”,是科技守護平安的生動寫照。“技防+人防”的雙重保障,不僅保障著每一趟列車的安全,守護著鐵路運輸的暢通,更將為鐵路橋安全筑起堅固防線。
從前
工作人員靠觀察水位標、測量橋梁移動振幅、監測河床斷面等方式,判斷水位變化是否影響列車運行。
現在
傳感器和視頻監控系統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監測,數據自動上傳到監控平臺。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