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在涪城本色農場體驗傳統農事
暮春時節,走進涪城區本色田園農場,一幅生機勃勃的場景映入眼簾。在這個占地1000多畝的農場里,一場野炊自然研學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
農場的空地上,臨時搭建的炊具旁圍滿了孩子。大家分工明確,有的負責添柴,有的認真清洗蔬菜,還有的手持鍋鏟,有模有樣地翻炒鍋里的食物。炊煙裊裊升起,帶著飯菜的香氣飄散在空氣中,讓整個農場都充滿了煙火氣。“平時孩子學習忙,難得有這樣親近大自然的機會。看到他在這兒玩得這么開心,我也覺得特別放松。”家長周夯生說。
據農場現場負責人劉雪利介紹,這座經營了14年的農場,早期以單純的觀光采摘為主,通過打造“春看花、秋品楓”的景觀體系,全年供應櫻桃、枇杷、愛媛橙等十余種特色水果,形成了“月月有果摘”的農旅IP。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單純的農業體驗難以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2023年,本色田園農場正式將自然研學教育納入業務板塊,當年就吸引了不少學校師生前來研學體驗。“自然研學板塊的加入,為農場開辟了良好的市場知名度,今年以來,已有一萬多名師生到農場來開展各類自然研學教育活動。”劉雪利說。
漫步在農場的田間小路上,不僅能感受到春天萬物復蘇的生命力,更能直觀的體會到本色田園農場從單一采摘到多元業態轉變后的蓬勃生機與無限活力。這種發展模式的革新,恰恰是涪城鄉村旅游發展對于“變”與“不變”的辯證思考。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涪城鄉村旅游發展呈現出蓬勃態勢,以本色田園農場為代表的鄉村旅游,在積極探索創新中實現蛻變,產業形態不斷升級,經營業態不斷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單一農業向多元融合發展的轉變——
在楊家鎮,連綿的桑林孕育出蠶桑全產業鏈。養蠶人譚運斌告訴記者,以前一年只能養3批蠶,收入有限。現在通過“大園區小業主”模式,一年能養8批,收入翻了好幾番。沿著桑林漫步,便能看到天虹絲綢產品體驗中心,這里不僅有精美的絲織品,還有各類桑果制品,吸引眾多游客駐足品嘗、購買。
豐谷鎮的桃花節也別具特色。桃花盛開時,漫山遍野的粉色花海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賞。非遺豐谷集市上,剪紙、竹編等傳統手工藝品展示民間技藝的魅力,民俗表演舞臺上,川劇變臉、民間舞蹈等節目精彩紛呈,讓游客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
在新皂鎮的一處鄉村民宿里,游客們坐在院子里,欣賞著周圍的田園風光,享受著寧靜的鄉村生活。民宿主人說:“以前房子閑置著,現在改造成民宿,不僅能增加收入,還能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鄉村。”
“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變的是不斷升級的產業形態、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愈發多元的旅游體驗;不變的是對本土文化的堅守、對鄉村本味的保留以及帶動村民致富的初心。”涪城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挖掘和展示本土的農耕文化、蠶桑文化、民俗文化等,涪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旅相結合,讓游客在欣賞美景、體驗活動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了農耕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
站在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涪城鄉村旅游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變,讓鄉村跟上時代步伐,激活產業潛力;不變,讓鄉村留住精神內核,延續文化血脈。
在這里,蠶桑的古老智慧與無人機的科技之光交織,油菜花的絢爛與白墻灰瓦的素雅相映,游客的歡笑與農民的豐收共鳴。這種“變”與“不變”的平衡,正是涪城為鄉村振興提供的參考答案——在創新中傳承,在發展中守護,讓鄉村既充滿活力,又不失本色。(記者 任露瀟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