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綿高速宛如一條蜿蜒的巨龍,穿山越嶺,即將全線通車。在平武縣境內,它更是貼心地設置了7個高速出入口,如同七條通往仙境的通道,將平武的絕美風光毫無保留地串聯起來,貫穿平武全境,為游客開啟一場前所未有的奇妙之旅。
今天,沿著九綿高速,我們一同暢游平武,探索那些令人心醉神迷的沿線景點——
印象梅林景區
印象梅林景區坐落于平武縣平通羌族鄉桅桿村,這里是九環線東進平武的第一站。踏入景區,仿佛瞬間闖入一個梅花王國。
據史料記載,從明代開始,這里的“梅文化”便已生根發芽,延續了600余年。景區內,百年以上的古梅多達上千畝,100余萬株不同品種的果梅爭奇斗艷。每年2月初至3月底,是印象梅林最美的時節。萬畝梅花競相綻放,漫山遍野一片雪白,微風拂過,花瓣如雪花般飄落,形成“萬畝梅園,十里花海”的壯觀景致,也難怪它會被譽為“綿陽十大賞花地”之一。
景區內還有充滿羌族特色的游客中心,設有影視廳與羌繡展廳,讓你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深入了解當地文化。
清漪江片區
沿九綿高速向北行駛,平通、豆叩、鎖江在清漪江兩岸鋪展開一片翡翠世界。這里夏季均溫僅20℃左右,連風都帶著茶葉的清香。
走進清漪江,只見山青水碧,鳥語花香,其地其景,幽靜怡人,被外地游客譽為“夏日天堂、避暑勝地”。
在走馬羌寨你可以體驗采茶制茶,看羌族姑娘飛針走線的羌繡絕技;在禪茶清谷,你可以坐在茶舍細品一盞清茶,“浸潤于茶香之中,游離于萬物之外”;在鎖江,你可以探訪百年老茶樹,在溪水潺潺中感受“水的源頭,路的盡頭,震撼心頭”的純凈。
當夜幕降臨,廣場上生起熊熊篝火,你可以與美麗的羌族姑娘一起,跳起歡快的羌族沙朗,融入歡騰火熱的節奏中。
平南蘇維埃舊址
平南蘇維埃舊址位于平武縣平通羌族鄉,它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是川西北重要的紅色文化遺址。1935年,紅四方面軍長征途經平南,在此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永不熄滅的“紅色基因”。如今,舊址內的三圣廟依然古樸莊嚴,“赤化全川”“粉碎川陜會剿”“保護赤區”等紅軍石刻標語清晰可見,仿佛在訴說著當年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
一旁的松橋,又名紅軍橋,建于清咸豐七年(1857年),歷經百年風雨,依舊橫跨在平南河上,見證著羌鄉的變遷。
白馬風情
平武白馬山寨,堪稱夏季避暑的天堂,這里的夏季平均溫度只有18℃,清涼宜人。特別是白馬天母湖畔的扒昔加古寨,也能邂逅阿勒泰那份遠離塵囂、回歸自然的純粹與寧靜。
來到白馬山寨,你可以欣賞到白馬人熱情奔放的舞蹈,如跳槽蓋、圓圓舞等;還能品嘗到他們獨特的美食,感受濃郁的民族氛圍。夜晚,圍著篝火,與白馬人一起載歌載舞,盡情度過讓你難忘的歡樂時光。
藥叢山
藥叢山宛如一顆遺落在人間的明珠,是眾多攝影愛好者和戶外探險者的天堂。這里海拔較高,地勢開闊,擁有絕佳的視野,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云層,灑在藥叢山上,云海在腳下翻騰涌動,如夢如幻,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若是運氣好,還能看到壯麗的日出。
夜晚,藥叢山又成為觀星的絕佳地點,浩瀚的星空璀璨奪目,仿佛伸手就能觸摸到漫天繁星。你可以在這里搭起帳篷,伴著輕柔的山風和閃爍的星空入眠,感受大自然最純粹的美好。
報恩寺
位于平武縣城中部的報恩寺始建于明正統五年(1440年),是中國現存結構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唯一純楠木營造的寺院,也是爆火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取景地之一。
報恩寺由山門、鐘樓、天王殿、大悲殿、華嚴藏、大雄寶殿、碑亭、萬佛閣等主要建筑構成,所有建筑沿一條300米長的中軸線對稱排列,由于完全仿照北京故宮布局設計,故有“深山宮殿”之稱。巧奪天工的轉輪經藏,婀娜多姿的千手觀音,千姿百態的龍,奇巧嚴謹的斗拱,色彩絢麗的壁畫和一色楠木構造被譽為報恩寺“六絕”。
漫步在報恩寺中,你可以細細品味每一處建筑的細節,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領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村老河溝
高村老河溝是一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自然保護區。這里森林覆蓋率極高,空氣清新,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老河溝內,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兩岸綠樹成蔭,各種珍稀動植物在這里繁衍生息。你可以沿著林間小道漫步,聆聽鳥兒的歡歌,觀賞野生動物的靈動身姿;也能在溪邊駐足,感受溪水的清涼,欣賞水中魚兒的嬉戲。此外,老河溝設有生態體驗項目,你可以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奧秘。
王朗秘境
王朗是李子柒發布的視頻《如愿》取景地,一個美得像仙境的地方。這個被《中國國家地理》點贊的秘境,藏著驚艷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走進王朗,仿佛進入一個原始的童話世界。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高大的冷杉、云杉遮天蔽日;清澈的溪流蜿蜒而過,水中倒映著兩岸的青山綠樹。在這里,你有機會親眼目睹可愛的大熊貓在林間悠然自得地吃著竹子,或是看到金絲猴在枝頭跳躍嬉戲。
九綿高速即將全線通車,讓平武的這些美景觸手可及。
沿著九綿高速游平武,你可以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體驗到平武多樣的魅力。無論是追尋歷史文化的足跡,還是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亦或是感受獨特的民族風情,平武都能滿足你心中的“詩與遠方”。
(記者 任露瀟/文 胡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