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顯示產業園
2025年1至6月
規上工業總產值550.8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高于全市1.9個百分點
高端能源裝備產業產值激增40.2%,磁性材料和電機產業增長22%
按“587”產業體系下的“3+2+2”招引主攻方向精準招商,簽約引進5億元及以上項目10個,簽約金額123億元
近日,綿陽高新區(科技城直管區)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期中答卷”:2025年1至6月,規上工業總產值550.8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高于全市1.9個百分點;高端能源裝備產業產值激增40.2%,磁性材料和電機產業增長22%;按“587”產業體系下的“3+2+2”招引主攻方向精準招商,簽約引進5億元及以上項目10個,簽約金額123億元。
在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項目招引、建設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共同奏響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奮進樂章。
□ 記者 唐甜 蔣成林 文/圖
項目攻堅跑出“高新速度”
走進新能源汽車博覽中心建設現場,機械轟鳴聲與金屬碰撞聲交織成奮斗交響曲,“速度與激情”正在上演:A區玻璃幕墻已熠熠生輝,8月初已交付;B區鋁板幕墻安裝進入尾聲,8月底將全面完工。
這個總投資2.8億元,融合展銷、直播、快修、充電等功能的汽車產業綜合體,即將成為綿陽新能源汽車消費新地標。
項目創新采用“分區驗收、交叉作業”的模式,為鴻蒙智行等入駐品牌搶出3個月裝修黃金期。“從簽約到試營業僅用4個月,這樣的效率讓我們倍感驚喜。”鴻蒙智行授權用戶中心綿陽汽車博覽中心店總經理冉秋杰感慨道。
5公里外的元橡科技綿陽生產基地里,另一種“速度”正在書寫。這個全國最大的車規級雙目模組生產基地內,6條全自動生產線已完成設備進場,7月底已啟動小批量試生產。
“從去年11月簽約到投產,用時不到8個月。”元橡科技生產負責人雷惠介紹,這項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將為智能設備裝上“火眼金睛”,預計年產能達100萬套。
項目建設的“加速度”,離不開高新區(科技城直管區)的機制創新。通過謀劃一批、新開工一批、加快建設一批、竣工一批的動態管理,謀劃項目61個、新開工項目53個、加快建設項目24個、竣工項目33個。值得一提的是,京東方第6代柔性技術升級等3個項目獲超長期國債支持2億元。
產業升級彰顯“高新質量”
在中國重汽綿陽基地的總裝車間,一臺臺重型卡車有序下線。“上半年產量增長60%、產值增長70%,創下近3年來的最高紀錄。”焊花飛濺中,中國重汽集團綿陽卡車分公司總經理孫廣龍言語中滿是欣喜,“我們已開始承接東南亞出口訂單,預計下半年市場表現將更加亮眼,全年產值和產量有望比去年增長70%以上。”這組數據的背后,是國家補貼政策與“智改數轉”的雙重助力。
同樣火熱的場景出現在綿陽正能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360KW一體式直流充電機以充電速度提升30%—40%的技術優勢,上半年銷量突破2000臺,銷售額同比增長168%。
“企業通過研發投入,提升產品質量,也啃下了智能充電分配技術、安全防護的‘硬骨頭’。”正能新能源總經理李建奇透露,這款兼容200V—800V的“全能選手”,獲得了中石油、中石化、理想、寶馬等頭部企業青睞,預計全年銷售額將達1.8億元。
產業鏈的韌性在四川九洲線纜有限責任公司得到生動詮釋。車間里,發往國內頭部企業及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低壓配電線纜正在加急趕工,“上半年新增訂單27.68億元,海外市場拓展到5個國家。”九洲線纜董事長馮雪峰表示,45億元的在手合同創下歷史新高,77.5億元的年度目標觸手可及。
上半年,高新區(科技城直管區)按照“五個一”工作機制,圍繞主導產業精準發力,建設創新平臺、聚力項目攻堅、助力供需對接,打造產業鏈全生態發展樣板,全力推進產業建圈強鏈。數據顯示,產業鏈在建項目19個,目前已完成投資18.5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達56.2%。
創新生態培育“高新動能”
亮眼數據的背后,是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巨星永磁牽頭籌建的磁性材料創新中心即將落地,京東方斬獲國際品牌量產授權,天鏈機器人等“新銳力量”快速成長……高新區(科技城直管區)圍繞我市“587”產業體系建圈強鏈行動的培育體系,正形成“龍頭引領、梯隊跟進”的產業生態。
“我們發布新技術4項、新產品3項、新場景2個,就是要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綿陽科技城新型工業化和數字經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磁性材料和電機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等平臺,已促成7個重點項目簽約。綿陽正將院士智慧、鏈主動能、政策紅利轉化為產業競爭力,聚力打造全國“第四級”的西部磁都。
不僅如此,在要素保障方面,高新區(科技城直管區)持續助企紓困,收集維諦技術等企業涉資金等困難問題35個,已辦結26個。中國銀行8億元授信支持巨星永磁二期建設,更是彰顯金融活水對產業的滋養。
站在年中節點回望,這里不僅有機器轟鳴的建設現場,更有產業生態的持續優化;不僅有量增質優的經濟指標,更孕育著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高新區(科技城直管區)用“項目加速度”丈量發展進度,用“產業新高度”標注質量刻度,繪就出“雙過半”的精彩答卷。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