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臺身高近170厘米的黑銀配色類人型機器人正自主完成料箱搬運、貨物裝卸等任務,并與工人無縫協同。 受訪者供圖
□ 郭若雪 川觀新聞記者 祖明遠
這是一款會燙米粉的機器人:只見它施展雙臂,煮粉、舀湯、配料、調味一氣呵成。這一系列動作看似簡單,實則每個環節都需要精確掌握。在剛剛結束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多款“綿陽造”機器人和核心部件產品,受到業界關注。
這是一款新型磁鋼產品:在保持性能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無需添加重稀土元素,可降低產品成本15%—20%。不久前,綿陽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發布的這款產品,代表著綿陽在磁性材料產業的最新突破。
這些來自綿陽的新產品,正是當地聚焦科技資源的“我有”與產業發展的“我能”,一頭抓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第一公里”,一頭對接產業生態完善“最后一公里”,“雙輪驅動”推動綿陽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最初一公里
儲備技術、瞄準需求、保障資金……創新中心里有一套完整轉化體系
綿陽科技城創新中心二期共有10余棟大樓,從科技成果轉化到搭建生產線量產前的所有環節,都能在這里找到對應的解法。而轉化過程的“起點”,就是天府產業技術研究院。
這一名稱中的“產業”,對應的是發展方向,主要聚焦綿陽特色產業建圈強鏈需求,同時也連接綿陽眾多科研院所、高校——相當于在技術與產業之間搭了一座橋。
8月20日,當記者來到天府產業技術研究院時,軸研中心技術負責人宋霖正與團隊成員討論,議題是工業母機“心臟”主軸的剛性與冷卻設計。
主軸是衡量國家高端裝備制造能力的重要標尺,在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與測試領域尤為突出,所需的高轉速、大功率主軸一直被國際頭部企業壟斷,是制約我國航空航天制造領域的核心突出問題之一。
“我們的工作,是加強與中物院六所等科研機構合作。前期。我們用了不到4個月時間,聚起一支專家團隊,并完成項目立項。”宋霖說,一年內,有望推出至少兩款產品。
有技術、有人才、也有產業方向,資金難題如何破解?這個任務,給到了同一棟大樓內的綿陽科技城科技創新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創投”)。
科技創新投資風險大、失敗率高,當產業基金、風投基金看不懂時,自然不敢投。而科創投與天府院的聯動就是要破解這個難題——天府院負責遴選與轉化,科創投則敢于“投早投小”,從而實現技術轉化與投資成功的“雙提升”,“二者聯動變身為優秀技術與先進產業的‘稱重機’和‘加速器’。”科創投負責人史本通說。
目前,科創投資本規模已達10億元,天府院則圍繞7條特色新賽道產業,加快形成以天府院為核心、N個專業研究院所配合的協同機制,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目前,磁性材料和電機產業研究院已掛牌。
目前,在綿陽科技城創新中心及其周邊,已基本形成“成果產生—孵化培育—熟化落地—發展壯大”的全鏈條轉化體系,為科技成果加速轉化落地營造有利環境。更多蘊藏在科研院所、高校內的科技成果,正由此源源不斷轉化為先進產品,登上貨架。
最后一公里
聚焦產業鏈、明確上下游,創新平臺上有清晰的產業謀劃
科技是創新源頭,發展的落腳點則在于產業。
8月20日,在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機器人智能電關節研發實驗中心綜合性能實驗室里,一枚諧波關節正在測試臺上接受“體檢”——經過峰值、扭矩、密度、效率、溫升等32道測試過后,才能走向應用。
機器人產業鏈條眾多,因此“單打獨斗”發展并不現實。
綿陽的思路是,鎖定方向,整合科研、產業資源集中突破。省里明確,綿陽作為人工智能等5條重點產業鏈主要承載地、銀發經濟等8條產業鏈協同發展地。在此基礎上,綿陽進而篩選出7條特色產業新賽道,由此形成重點產業建圈強鏈“587”產業體系。
圍繞每條產業鏈,綿陽均明確了重點任務清單和路線圖,確保力量集中集聚,實現工作“一盤棋”。
以機器人這一特色新賽道產業為例——
在綿陽科技城新區,新成立的快速成型服務中心可將復雜結構零部件制作周期大幅縮短,滿足眾多機器人企業的研發中試所需。
再向上游,同為綿陽特色產業新賽道的磁性材料產業,正在新增“電機”這一發展方向——人形機器人單臺用量約3.5公斤釹鐵硼磁鋼,主要用于驅動電機、伺服電機等領域。
為此,綿陽還正搭建創新平臺,滿足機器人關節研發制造對磁性材料的需求,進而打通兩條產業鏈,實現“雙贏”。
在下游,不久前,四川省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場落戶綿陽,相當于一所機器人“學校”,通過打造應用場景和采集數據,加速機器人技術研發、場景驗證,更好地走向“新崗位”。
這個產業生態里的新成員,是8月19日成立的科大訊飛機器人超腦平臺應用分中心。借助該平臺,機器人可“聽懂”并服從語音指令。“我們相互補位,強強聯合,旨在對接綿陽眾多產業鏈伙伴,共同探索機器人交互體系。”該平臺總經理劉可為說。
一頭暢通科研轉化,一頭扭住產業方向,綿陽創新產業不斷加速發展。預計2025年綿陽機器人產業產值將跨越30億元大關,成為新賽道上的強勁增長極。而到2027年,7條特色產業新賽道有望集體實現倍增、產值達到650億元,5條主要承載地產業鏈總規模超過2500億元,推動全市規上工業總規模突破5000億元。
(來源:川觀新聞)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