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統美德、忠孝傳家——
忠孝:穿越時空的文化傳承
忠孝二字已成為忠孝人們的一種行為準則
晨霧如紗,輕籠田野山丘。恰逢農歷七月初七,三臺縣忠孝鄉雙勝場街道上,鑼鼓驟響,鞭炮齊鳴,民俗巡游點燃了第一把火,龍舞翻騰似金鱗破云,獅燈躍動如猛虎下山,采蓮船搖曳生姿,馬馬燈蹄聲噠噠……忠孝鄉仙女山七夕節民俗活動熱鬧非凡,數萬游客與村民涌向山道,人潮如織,笑語喧天。
“這是我們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年過花甲的陳大爺一邊調整著腰鼓的帶子,一邊自豪地說。他身后,十幾位老人踏著舞步,紅色綢緞在初秋的微風中飄動。
這個全國唯一以“忠孝”命名的鄉鎮,以一場場傳統文化盛宴,展示出其獨特的文化血脈。
三臺縣第八屆忠孝文化節上,千余老人樂享壩壩宴
地名緣起
一座庵堂與兩個孝子
忠孝鄉地名的背后,承載著深厚的儒家倫理與民間傳奇。
“據老一輩人講,乾隆八年,有個叫李蓮溪的人中年得子,生了一對雙胞胎,取名李全忠、李全孝。”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娘娘會”代表性傳承人劉長富娓娓道來,講述了一段關于忠孝得名的傳奇故事——
由于李家爺爺婆婆視孫兒為傳宗接代的“香爐碗”,十分溺愛,嬌生慣養。兩個孩子長大后,爺爺婆婆相繼離世。面對父母的嚴厲管教,李全忠、李全孝兄弟很不以為然,時常出言頂撞。
望子成龍的母親,見一雙兒子朽木不可雕也,一氣之下,出家削發為尼。李蓮溪借此機會教育兩個兒子,不僅講了母親養育他們付出的艱辛,還頌揚了孝道乃為人之本的美德。
兩個兒子終于醒悟,背著黃荊條子去向母親請罪,真心實意要接母親回家。怎知母親削發為尼決心已定,不愿改變出家的初衷。兩兄弟順從了母親的意愿,將準備用來結婚成家的房屋,全部交給母親作為吃齋念佛的庵堂,取名“忠孝庵”。
從此,忠孝庵成為這一方土地上人脈最旺的亮點,忠孝鄉也由此得名。
“這個故事在我們這里家喻戶曉。”當地文化站負責人敬亮告訴記者,“這不僅是地名由來,更是一種道德教化,時刻提醒著人們。”
忠孝鄉仙女山七夕節民俗巡游
七夕盛會
傳統節日的現代傳承
仙女山上,節日氣氛漸濃。山頂平壩搭起臨時舞臺,四周掛滿彩燈。婦女們穿著鮮艷的傳統服裝,手持花傘載歌載舞;老人們或調試著二胡和鑼鼓,或舞獅耍龍;幾個年輕人持手機開直播,將仙女山的七夕盛況在線上傳播。
仙女山坐落于場鎮后山,半山有洞,相傳為仙女修煉之所,故稱“仙女山”。傳說仙女山的仙姑扶危救困、懲惡揚善、心靈手巧,所賜民間的手工女紅巧奪天工。她感化人們崇尚真善美、鞭策假惡丑。仙姑的美德成為前賢后秀的楷模,仙女山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圣凈土。仙女山的農歷七月七日七夕節,2009年被列入三臺縣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現在看到的七夕節,已經和傳統形式有很大不同。”活動組織者介紹,“除了保留祈福、歌舞表演等元素外,還加入了現代文旅融合的內容。”
中午時分,山道上人流漸密。最引人注目的是八抬大花轎隊伍——年輕女子和白發老嫗相繼坐進花轎,由志愿者抬著繞場一周。轎子隨著鑼鼓聲起伏,轎內人笑容滿面,圍觀者紛紛拍照。
“我每年都來坐花轎。”年逾八旬的王奶奶剛下轎,臉上還泛著紅光,“開心啊!大家在一起好熱鬧,好像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忠孝鄉暑期關愛兒童公益活動
文化血脈
從古至今的忠孝實踐
忠孝鄉的文化深處,是儒家倫理與民間智慧的融合。
在永豐寺,18米高的慈孝娘娘塑像俯視眾生;每年三月初三的“娘娘會”,人們用“打三鞭”的儀式表演傳承忠孝之道;而遍布鄉間的文物古跡,更是無聲講述著這片土地的價值追求。
孝子墳,留存著清代孝子劉克全對父母的深情守候;大佛寺摩崖造像,唐代遺風與現代信仰在此交匯;龔母貞節牌坊,曾見證過一個武舉人對母親的孝心。
“忠孝二字,在我們這里不只是個地名。”劉長富說,“它是一種行為準則,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社會評價的標準。”
歷史長河中,忠孝鄉走出了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紙扎藝人陳紹福,以匠心傳承民間藝術;烈士熊斌為救落水婦女獻出生命;畫家鐘山隱得徐悲鴻賞識;空軍將領鐘群為新中國建設立下功勛;科學家鐘含光研究戰車貢獻國防現代化……
坐落在綠水青山間的忠孝庵
未來之路
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
今日忠孝鄉,正在探索一條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道路。
鄉志編纂已完成,地名文化標識遍布各村;忠孝文創產品開發上市,傳統美食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忠孝人家”評選活動年年舉辦,好家風好家訓被廣泛傳揚……
“我們計劃建設忠孝文化研學基地。”忠孝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陳首宇表示,“讓更多人來這里體驗傳統文化,感受忠孝精神的當代價值。”
夕陽西下,仙女山上的燈火次第亮起。舞臺上的歌舞表演開始了,觀眾圍坐一圈,掌聲笑聲不絕于耳。一對年輕情侶在古柏樹下合影,女孩頭戴花環,男孩正幫她調整角度。
千百年來,忠孝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從李全忠、李全孝兄弟的悔悟孝行,到七夕節的歡聲笑語,一種倫理價值以地名形式被固化,又通過民俗活動被持續激活,這個以“忠孝”為名的鄉鎮,正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回答著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傳承發展的時代命題。(三臺融媒 記者 李春梅 王何力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