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綿陽鑫瑞捷電氣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正操控設備抓緊生產。
□記者 唐甜 蔣成林 文/圖
今年以來,綿陽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與企業的生產線同樣繁忙。最新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8413.6億元和543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9%和15.9%,其中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403.5億元,同比多增127.6億元,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走進四川天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測控中心,記者看到,一整面墻的電子屏上閃爍著多顆衛星的實時軌道數據。天儀空間副總經理張誠指著屏幕上一張雷達遙感影像介紹,這是今年2月8日“涪城一號”對宜賓市筠連縣金坪村高家坪山體滑坡的緊急成像,這些數據為救災指揮提供了關鍵支撐。
作為國內領先的商業SAR(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運營商,天儀空間的技術實力毋庸置疑,但輕資產的特性卻讓其在融資路上屢屢碰壁。“商業衛星研發周期長、固定資產少,傳統信貸模式很難覆蓋我們這樣的企業。”張誠坦言。
轉折發生在2024年底,工行綿陽分行通過“科技型企業智能評價模型”,首次將企業的研發投入、核心技術、行業前景等“軟實力”轉化為信貸依據,落地“空天產業”工行全國首筆“科技型企業智能評價模型”放款、工行全省首筆“基金投資貸”、全市首筆“科技城·雙子星貸”等,形成了覆蓋科創企業全周期的金融服務鏈,成功為企業發放的1000萬元貸款迅速投入綿陽星座后續衛星的建設以及SAR衛星新場景的開拓。
工行綿陽分行行長助理陳鵬表示,下一步,將切實發揮支持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壓艙石”作用,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融資服務創新能力,助力更多企業高質量發展。
同樣感受到金融賦能的還有綿陽鑫瑞捷電氣有限公司。在其剛剛進行數字化轉型的車間,工人們正操控設備抓緊生產,新研發的新能源汽車線束產品正批量下線。
然而在幾個月前,這個項目還因資金問題一度犯難。“去年11月,企業接到了兩個新的研發項目,有一定資金需求,在我們一籌莫展的時候,綿陽農行科技支行給企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鑫瑞捷電氣董事長李文革感慨道,“從提出需求到放款僅用了5天,項目得以順利研發成功。”
這筆貸款的效果立竿見影。李文革告訴記者,研發的新產品已經達產,于今年5月批量生產,預計今年能形成8000萬元左右的產值。
企業的突破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的精準化和高效服務。“今年以來,我們緊跟綿陽‘5+8+2’重點產業建圈強鏈,持續發揮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和科技支行專營優勢,運用科技型企業專屬信貸服務體系,引入知識產權和創新積分,并持續落實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一季度普惠貸款已突破百億元。”農行綿陽分行副行長孫倩表示,下一步將全力做優金融“五篇大文章”,為綿陽發揮科技城優勢、加快建成省域經濟副中心貢獻更多金融力量。
如今,綿陽金融“供血”與產業“造血”的良性循環已然形成,金融活水與創新動能正激蕩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活力,在這片創新熱土上,精準的金融“活水”正助力全市各行各業不斷向上“攀新”,鍛造“綿陽造”的新勢能。
記者手記
行走在綿陽的科技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能清晰觸摸到金融與創新同頻共振的脈搏。金融機構將衛星企業的“技術代碼”轉化為“信貸密碼”、用“五天極速放款”跑出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度——這些細節背后,是綿陽金融業從“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的角色進化。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銀行不再僅盯著抵押物,而是真正讀懂科創企業的“技術語言”,用定制化產品打通融資堵點。當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到研發關鍵節點,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報表上的貸款數字,更是生產線上的技術突破與訂單增長。
這份亮眼成績單證明:唯有金融與產業共舞,才能奏響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