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北川青片鄉搶抓避暑“涼機”,將生態優勢與非遺文化相結合,探索開展避暑游、研學游、康養游等花式消夏避暑項目,讓游客享受“清涼”的同時,為夏日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整合資源定方向
“我們要圍繞‘低空觀光、云端漫步’‘千年禹羌、沉浸體驗’‘森林康養、生態療愈’‘研學探索、科普教育’四條精品旅游路線下功夫,按照‘以節帶游’的思路,推動全鄉文旅資源聚合優化、創新轉化”。在青片鄉文旅高質量發展交流座談會上,各村書記、民宿代表分享了文旅運營有關經驗,逐一梳理了各村、民宿現有的資源稟賦,并圍繞游客來了住哪里、怎么玩、旅游路線怎么規劃等方面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建議。
據統計,青片鄉現有云間二八婭、小寨龍堂、月亮營地等各類民宿(接待點)48家,現有床位1788個。轄區內有凌冰崖、彩虹瀑布、一線天等自然景觀11處,有西窩羌寨、古碉樓、石寨房等文化資源97處。有羌繡、羌笛、羌歌等非遺傳承人40余名。
豐富業態抓機遇
“風景很美,羌族同胞很熱情,特別是圍繞篝火和大家一起跳沙朗感覺特別有意思,不過就是有點冷”,來自綿陽的游客劉雨荷表示,在青片,可以觀賞優美的山水風光,還可以品嘗羌族美食,唱羌歌跳羌舞、聽羌笛學羌繡,零距離感受羌族的傳統文化,是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
在月亮營地,一場主題為“童心永向黨、羌山續華章”的研學活動如火如荼進行中。“今天上午,我們在國家級生態文化村探訪了大禹古跡,在那里聽了很多大禹的傳說,讓我感覺特別有意思。”參與此次研學活動的學生汪鈺淳說,通過此次青片之行,我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學識,鍛煉了體魄,強化了集體凝聚力,也學會在逆境中團結協作,步履堅定,追尋夢想。
今年以來,青片鄉堅持農業為本、文化為魂、旅游為體,因地制宜、守正創新、融合發展,探索開發了高山蜂蜜、深山野菜等特色產品,推出了千年禹跡、休閑康養、徒步登山等旅游業態,投入了超1200萬元實施了四川民族村寨、民俗風情村配套設施改造提升、民族特色村綜合體等項目。同時,青片鄉黨委、政府深挖全鄉非遺特色,完善了“篝火沙朗”夜間經濟,獲得了游客一致好評。據統計,今年暑期以來,游客接待量突破6萬人次,同比增長43.3%,全鄉文旅綜合收入突破1000萬元,同比增長37.6%。
群眾參與強支撐
“今天晚上去寨子里跳了一會兒沙朗又賺了近100元呢。”青片鄉群眾張成萍說,目前隨著來青片的游客持續增長,每個寨子生意特別火爆,每天請我們去跳沙朗、打岔的寨子太多了,完全忙不過來。為提升游客體驗感與參與度,拓展群眾致富增收渠道,青片鄉黨委、政府積極協調各個接待點與當地群眾的供需關系,引導群眾參與篝火沙朗晚會,推動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同時為提高演出質量,青片鄉會同縣文廣旅局對節目編排、舞蹈動作、道具搭配等方面開展專題培訓,提高群眾的參與互動程度和創排演出水平,推動旅游發展與文化傳承雙向奔赴,攜手共贏。
“今天我們學習的沙朗舞叫‘克西格拉’,一般是在羌年這樣重大節慶時跳的,主要是表達對和平盛世的喜悅之情,表達因國強而家富的感激之心。”在青片鄉社區活動廣場,文化專干正耐心的教導機關干部、外來游客學習沙朗舞。隨著音樂的節奏,大家拉手圍成圈,邊唱邊跳,從一步到兩步、從兩步到三四步,每個動作逐漸連貫,腳步騰躍更加靈動,扭腰甩胯干脆灑脫。
在西窩羌寨,由上五村干部群眾組成的志愿隊伍正在積極開展河道巡查,對下河戲水的游客進行勸阻。上五村干部應育炳說,最近來這里的游客特別多,很多游客不清楚山區河道情況,經常私自下河游玩,為保障游客安全,我們自發組織了志愿隊伍每天對河道進行巡查,并對游客普及山區防汛知識。在正河村凌冰崖風景區,也有一支由正河村干部群眾組成的志愿隊伍,他們每天組織人員對景區內的垃圾進行清理,對風景區道路、欄桿等基礎設施進行檢查維護,確保游客來的安心、玩的舒心。
“這次布置的展銷點位要優先考慮給生活困難的群眾,讓他們把自家種的蔬菜、自己的蜂蜜放在點位上售賣。”在凌冰崖風景區入口,機關干部和村組干部正在合力組裝新到的展銷架,并根據群眾收入情況,邀請老百姓過來擺攤設點,在游客聚集的地方集中售賣自家農特產品,在增加群眾收入的同時,延長文旅產業附加值。
青片鄉將涼爽氣候與羌族文化深度融合,這場“避暑熱”不僅帶來客流如織,更點燃了文旅升級與鄉村振興的引擎,生態“涼資源”正持續釋放高質量發展的“熱效應”。青片鄉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副鄉長黃自強介紹,“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以節帶游’的思路,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持續創新文旅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探索完善千年禹跡、森林徒步、高山云海、康養休閑等精品旅游線路,積極開展沙朗節、情歌節、轉山會等特色民俗活動,讓更多游客‘在世界行走,為北川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