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AI將推動個性化學習進入新的階段。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但作為一種教育理想,因材施教除了在古老的精英教育時代短暫實現過外,從來沒有真正普及。不過,隨著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這一理念有望照進現實。
業內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如果說互聯網實現的是信息平權,那人工智能促進的就是知識、認知與能力平權,因為其降低了個性化學習與能力提升的門檻。當教育接入AI,從邏輯上,自然也就屬于教育平權的范疇。
在AI學習機出現之前,因材施教,或曰“個性化學習”的成本是高昂的,教育平權可望而不可即。背后的原因很簡單:個性化學習需要以高質量的內容(師資)供給為前提,而高質量的供給從來就是稀缺的,反映在市場上就是“價高者得”。這就必然造成個性化學習資源的分配不均,教育平權因而變得不可能。
而在今天AI大爆發的時代,這一難題正導入解決通道。4月15日,猿輔導旗下小猿AI暨智能硬件戰略發布會在京召開。在這次發布會上,小猿推出中小學生專屬教育AI,為垂直行業AI范式打樣。
回溯教育硬件的發展,從電子詞典到復讀機、點讀機,再到學習平板,教育硬件三次大的更迭,每一步其實都致力于通過普惠的方式,實現教育平權。
教育AI將推動個性化學習進入新的階段。其類人“一對一”講解,不會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引導孩子思考“為什么”,幫助孩子從掌握知識到提升能力。應對千人千面的學習問題,真正實現“診得準、學得透、練得精”,推動大規模因材施教,實現學習訓練的“人人平等”。
這背后的邏輯是,一方面,AI教育硬件以數據為基,模型為核,教學為綱,基于個人興趣圖譜和學習習慣,提供高質量的1對1教學方案,全方位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另一方面,其價格也相對比較親民,App應用免費下載,提供普惠的大規模推廣價值。相對于成規模地采購線下1對1課程,幾千元的AI學習機,也讓每個家庭都可得可及。
而且,這類智能教育硬件,不只是純粹的工具理性,還是真正的學習伙伴。它能記住用戶的喜好,關注心理狀態,在學習道路上傾聽、陪伴、支持每一位學生,與他們共同成長。
這也恰恰符合教育的本質:激發稟賦,點亮心靈。教育最理想的狀態其實就是既能傳授知識,也能涵養人格。有理由相信,隨著教育智能體的快速迭代,其將很快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于一體,真正幫助孩子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當然,在智能教育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識別與防御大語言模型固有的“幻覺問題”、數據隱私保護問題、學生不當使用問題,但只要秉持技術向善與人本主義,教育AI就能推動知識普惠與教育平權,造福于學生。 (寒山)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