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隨著6.18購物節的臨近,電商平臺促銷活動如火如荼,消費者購物熱情高漲。然而,各類購物詐騙陷阱也隨之而來。6月17日,記者從綿陽市公安局反詐中心獲悉,近期與購物節相關的詐騙案件呈上升趨勢,反詐民警結合典型案例,為市民揭秘常見詐騙套路,敲響安全警鐘。
案例一
刷單返利詐騙
今年6月初,我市居民趙某在一兼職網站通過手機下載注冊某APP軟件后,對方以需要繳納1000元人民幣保證金才能兼職任務為由讓趙某轉賬。趙某繳納保證金完成任務無法取現時發現被騙,共計被騙人民幣2000元。
警方提醒:凡需墊資的“兼職”均為詐騙,任何宣稱“足不出戶、輕松賺錢”的刷單行為都涉嫌違法,切勿輕信“高傭金”“先墊付”等話術,發現可疑情況應立即停止操作并報警。
案例二
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退款詐騙
今年6月,我市居民王某接到一個自稱是抖音官方客服人員的電話,“客服”告知王某其在平臺購買的商品在運輸中損壞,平臺方和商家現在要給予王某3倍賠償。“客服”要求王某下載一個APP軟件,并添加“理賠員”為好友,隨后,“理賠員”通過屏幕共享操作王某手機進行轉賬,王某由此被騙走2000余元。
警方提醒:平臺退款無需額外下載APP,也不會要求開啟屏幕共享或提供銀行卡密碼、驗證碼等信息。若接到自稱客服的電話,務必通過電商平臺官方渠道核實,切勿盲目相信陌生來電,謹防掉入“退款”陷阱。
案例三
虛假低價購物/預售詐騙
今年5月,我市居民朱某在某社交平臺看到一則“限時秒殺”“內部渠道”的低價廣告。朱某立即下單付款,“商家”隨后要求朱某補繳“手續費”“關稅”后將朱某拉黑。朱某被騙3400元人民幣。
警方提醒:遠低于市場價必有詐!請消費者選擇正規平臺交易,拒絕私下轉賬。對于社交平臺、陌生網頁上的“低價促銷”信息,務必仔細核實商家資質,切勿因貪圖小利泄露個人信息和支付密碼。
市公安局反詐中心民警金圓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在歷年購物節期間,不法分子往往利用消費者貪圖優惠、急于求成的心理,精心設計虛假促銷、冒充客服退款、刷單返利等多種詐騙手段。這些詐騙形式不斷翻新,極具迷惑性,稍有不慎,消費者就可能落入陷阱,造成財產損失。
公安機關在此提醒廣大市民,在享受購物節優惠的同時,務必提高警惕。
◎購物時要選擇正規電商平臺,切勿輕信來源不明的優惠鏈接和陌生推銷信息;
◎對于自稱客服的來電,務必通過官方渠道核實身份,切勿隨意透露個人信息和驗證碼;
◎面對“超高返利”“低價搶購”等誘惑,要保持理性,避免因貪小便宜而遭受重大損失。
如遭遇可疑情況或已遭受詐騙,應及時撥打110報警,并保留相關證據。
6.18購物節是消費的狂歡,但安全才是享受購物樂趣的前提。只有時刻保持警惕,增強反詐意識,才能在購物節中安心消費,避免成為詐騙分子的“獵物”。
(唐超 涪江觀察記者 劉晏男 張瀚巍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