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7月20日央視財經報道,山西某地群眾舉報稱,村里投入不少資金建成的新公廁常年掛著鎖、關著門,成了村民口中“好看不好用”的擺設。據村民講述,新建的公共廁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動或領導來視察的時候才會開放。
“建而不用”的公廁,讓民生工程淪為“面子工程”,背離了“廁所革命”的初衷。“廁所革命”本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抓手。2022年8月,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的通知》強調,要確保公廁“用得上、長受益”。然而,現實中部分農村的新公廁卻陷入尷尬境地:外觀精致、設施齊全,卻因日常管理缺位、維護成本過高、村民使用不便等原因,成為“鐵將軍把門”的“展品”,這種反差令人痛心。
問題的根源,在于有的地方將“廁所革命”異化為政績工程。其一,重建設、輕管理,盲目追求公廁數量和外觀“達標”,卻未落實后續的維護責任,甚至為了省事將公廁一鎖了之。其二,脫離實際,忽視村民需求。例如,在缺水地區推廣水沖廁所,卻未配套供水設施,導致廁所建成即“癱瘓”。其三,形式主義作祟,將公廁當成“迎檢工具”,只為應付上級檢查,而非真正服務民生。惠農政策在執行中變味、走樣,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要讓“廁所革命”不打折扣,首先要建立全鏈條管理機制。從選址規劃到施工驗收,再到日常維護,每個環節都要納入監督體系,對偷工減料、虛假驗收等行為嚴肅追責。同時,堅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水資源、氣候條件和村民習慣,選擇適宜的改廁模式,如旱廁與節水型水廁結合,避免“一刀切”造成資源浪費。此外,更要調動村民力量,共同維護公廁的清潔,并對公廁的運行進行監督。
小廁所,大民生。“廁所革命”雖關乎方寸之地,卻折射治理理念與執政溫度。唯有摒棄形式主義,將農民需求置于首位,以務實舉措破解建設、管理、使用中的難題,才能真正讓農村公廁從追求“面子”走向注重“里子”。期待各地以問題整改為契機,推動“農村改廁”真正成為鄉村振興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而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 (汪昌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