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八屆十次全會提出,推動特色文旅資源集聚成勢,用好優質自然生態資源、農文旅資源和特色優勢資源,做強生態觀光旅游,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在綿陽北川、安州等地,當地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讓“涼”資源變“熱”經濟。
北川
今年夏天,持續高溫讓人們紛紛尋覓清涼秘境。在北川桂溪鎮寶成村,依托顯著高海拔氣候優勢打造的瓏隱蒼山曉民宿,憑借獨特體驗,成為暑期避暑的“網紅打卡地”。
這幾天,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來,民宿前客流不斷,“一房難求”的景象正在上演。置身其間,方能領略其清涼奧秘。瓏隱蒼山曉民宿深藏于九皇山景區腹地,依托高海拔優勢,夏季平均氣溫比山腳下低近10℃。
群山環抱、植被蔥郁,負氧離子充盈,宛如天然“空調房”與“大氧吧”。在這片清涼秘境中,民宿建筑巧妙融合羌族碉樓元素與現代設計,30余間客房均配全景落地窗,推窗即見青山疊翠,室內設施精致齊備,既有鄉土風情又不失舒適便捷。
“今年暑期預訂量比去年翻了一番,不少客人提前一個月就訂房了。”民宿前廳負責人王旭東笑著說,客源以綿陽、成都等周邊城市為主,也有重慶、武漢、西安等地游客專程跨省避暑。
為讓游客“涼得舒心”,民宿不僅提供清涼環境,還推出羌家臘肉、高山菌湯等特色餐飲,搭配九皇山景區的篝火晚會、露天電影、螢火蟲觀測等活動,讓清涼之旅更添趣味。
這份獨特的“蓋被清涼”,成為游客最難忘的記憶。“重慶熱得像蒸籠,而這里晚上需要蓋棉被。”來自重慶的游客余婕說,清晨被山鳥叫醒,傍晚在露臺喝茶看云,“這才是夏天該有的樣子。”
武漢游客龐詩宇和同學更是住了半個月:“城里走兩步就汗流浹背,在這里爬山、玩水都清清爽爽,晚上聽著蟲鳴睡覺,太治愈了。”
寶成村瓏隱蒼山曉民宿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成功將“清涼”這一自然資源轉化為高品質的文旅體驗,精準契合了都市人群對避暑、康養、文化沉浸和回歸自然的多重渴望。
這不僅為當地帶來了“清涼經濟”的持續繁榮,生動實踐了生態價值的有效轉化,也為更多鄉村依托自身特色資源,探索差異化、可持續的振興之路,提供了極具借鑒意義的“北川樣本”。
安州
在安州區桑棗鎮蝴蝶谷,當地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創新推出“非遺消夏”特色民俗活動,通過活化傳統飲食文化為游客打造沉浸式消暑體驗。
景區內云霧繚繞的竹林小徑與潺潺溪流相映成趣,為非遺體驗活動營造出詩意的自然舞臺。在翎谷蔓草民宿,非遺項目黃荊涼粉成為消暑明星產品。
民宿負責人陳遠航向記者詳細展示了制作工藝:“我們嚴格遵循古法,選用晨露未干時采摘的黃荊嫩葉,經山泉水沖洗、鹽水浸泡、石臼搗爛、細紗過濾等十二道工序,最后冷藏定型。”
“除了黃荊涼粉,我們還用金銀花、夏枯草、甘草、桑葉、羅漢果、菊花、麥冬等材料熬制伏茶,為大家在炎熱的伏天降降溫。”陳遠航表示。
清涼的山間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游客蘭先生表示,暑期帶孩子來這里納涼,體驗感很好。山谷后的露營地也是大家喜愛的選擇,在天幕帳篷下,與大自然親密相擁,很是愜意。
同時,桑棗鎮還依托羅浮山漂流等特色玩水項目,為游客提供更多消暑選擇。湍急的漂流河道穿行于青山翠谷之間,飛濺的浪花帶來陣陣清涼,成為伏天里最受歡迎的“水上狂歡”。沿溪而建的親水平臺則讓游客可以戲水納涼,感受山泉的沁涼舒爽。
將非遺技藝融入節氣旅游的“活態傳承”模式,既創新演繹了夏季食涼傳統智慧,也通過“非遺+生態+旅游+親水”的多元融合,安州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新思路。
(北川融媒 安州融媒 涪江觀察記者 唐云峰 安崢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