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沖走釣魚愛好者”“兩人被洪水沖走”“洪水沖走三個娃娃”……謠言之害,無異于“隱形洪水”。據公安部網安局日前消息,4起涉汛網絡謠言案被查處,多人被警方依法處罰。
正值防汛關鍵期,真實準確的信息也是“安全堤”。可“七下八上”之際,謠言往往聞“汛”而來,消耗社會信任,擠占寶貴的公共資源,給防汛救災大局添亂,實為變相消費災情,徒增“無妄之災”。上述4起涉汛謠言,其中三條素材都出自網絡圖片,再加上胡編亂造的配文,就能混淆視聽、誤導公眾,說明造謠的成本之低,破壞力之大。發布典型案例,強化警示效應,十分必要。
俗話說:“太陽底下無新事。”說到造謠手法,其實都是老一套。看似新事,實則張冠李戴、翻炒舊聞、移花接木、惡意拼接,把時間、地點等要素改一改,就敢宣稱“有圖有真相”。加之借助AI可實現批量造假,大大提升視覺沖擊力,部分群體對技術的認知存在偏差,其迷惑性可想而知。
但很多時候,與其說公眾的媒介素養不夠,不如說人的理性容易變得脆弱。涉汛涉災謠言之所以屢禁不絕,不得不說,和這種“弱點”高度相關。面對自然災害,人們有一種天然的敏感,在得到確鑿信息之前,不少人會選擇“寧可信其有”。許多現實案例表明,在互聯網的語境下,從眾心理的作用下,這種恐慌情緒極易形成幾何級傳播,形成“重復曝光效應”,一邊是越傳越離譜,一邊又是越傳越像真的。所以說,辟謠是與時間賽跑的“硬仗”,涉災謠言更是如此。
筆者以為,治理之道,關鍵在于“快、準、狠”。首先是“唯快不破”,辟謠固然天然滯后于造謠,但只要加強協同聯動,健全快速響應機制,及時阻斷謠言的傳播,越早介入就越能贏得主動。其次是“貴在精準”,一方面,根據謠言特征建立監測模型,通過語義分析、反向搜圖等技術精準識別;另一方面,有的造謠者是逞一時口舌之快,但更多的是無利不起早,從養號到引流再到變現,甚至還有專門的劇本和團隊,平臺應當發揮技術優勢,“打蛇打七寸”,及時切斷其變現路徑。最后是“重拳出擊”,散布謠言的最高可判處7年有期徒刑。相關部門還需持續加大打擊力度,發現一起處置一起,以“清朗”之手、雷霆之勢守護“人間真實”。
謠言止于智者,止于共治。在信息的洪流中,不輕易信謠,不隨便傳謠,多一分思考,多一分克制,才能讓“堤壩”牢不可破,讓謠言不攻自破。(鐘 頤)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