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關注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商場對育兒設施進行了改造。有的將“母嬰室”升級為“育嬰室”,劃分出獨立哺乳區和開放護理區,有的則根據顧客需求新增“父嬰室”,破解寶爸帶娃出行難題。這一變化看似細微,卻反映出社會對于家庭育兒分工的認知轉變。
以往母嬰室常被默認為媽媽的專屬空間,爸爸即使想參與照護工作,也可能被視作“異類”而拒之門外。不少公共場所的育兒設備如尿布臺等,也僅設置在了女性衛生間內,將爸爸排除在育兒場景之外。而實際上沖奶粉、瓶喂奶、換尿布、安撫嬰兒等一系列工作,爸爸同樣可以做。
“育嬰室”的更名和“父嬰室”的增設,打破了育兒過程中的性別壁壘。一方面,它破除“育兒是母親天職”的固有觀念,另一方面也認可并鼓勵父親參與育兒過程。育嬰室門前“男士止步”標識的拆除傳遞著一個觀念——在育兒這件事上,男士不能也不應止步。此外,這種調整為父親參與育兒創造更多條件,有助于推動家庭分工更趨合理。
有人認為,“母嬰”“父嬰”“育嬰”不過是名字的差異,何必在這種小事上糾結、大費周章。實則不然,一字之變的背后,反映出現代育兒觀念的進步,是對“父母共擔育兒責任”的呼吁,是對無數家庭隱性育兒付出的看見與重視。它意味著社會已經正視育兒的公共屬性,而非單純歸為“母親責任”或“家庭私事”。我們欣喜地發現細微的變化正在發生,這是全社會對于生育撫育的無聲托舉,也是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必由之路。
當然,這場革新才剛剛起步。目前,圍繞哺乳隱私保護、設施是否會被濫用等問題爭議不休,中小城市、基層場所的育兒設施短缺問題仍未得到解決。這些都需要也值得更多的討論和探索。
從一間母嬰室的更名開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對家庭育兒需求的回應,更是對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積極嘗試。期待未來,這樣的改變能延伸到更多的角落,讓“共同育兒”從觀念走向更普遍的現實。(鐘堯)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