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數據權益司法保護,最高法首次發布專題指導性案例,回應社會關切——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侵權!合理使用企業數據,鼓勵!
閱讀提示
近年來,全國法院審理的涉數據類案件數量增長明顯。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首次發布數據權益司法保護專題指導性案例,積極回應數據權屬認定、數據產品利用、個人信息保護、網絡平臺賬號交付等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統計顯示,近年來,全國法院審理的涉數據類案件數量增長明顯,2024年一審審結的案件數是2021年的兩倍。而且,由于數據具有十分復雜的經濟和法律特征,涉數據類案件類型新、審理難度大,裁判結果備受社會關注。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首次發布數據權益司法保護專題指導性案例,積極回應數據權屬認定、數據產品利用、個人信息保護、網絡平臺賬號交付等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統一類案裁判尺度。
APP越線索要個人信息被判侵權
記者注意到,本批案例專門選取兩個涉個人信息保護糾紛的案例。近年來,APP運營者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情形較為普遍,相關糾紛也日益增多。“羅某訴某科技有限公司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糾紛案”就是一件涉APP經營者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最終被法院認定為侵害個人信息權益的案例。
該案中,某科技公司運營某英語學習網站及兩款APP。該科技公司在未征得羅某同意的情況下,通過線下合作體驗店收集羅某兩個手機號碼,為羅某創建案涉某英語學習網站的賬號密碼,并向羅某手機發送多條相關信息。
羅某在案涉某英語網站和案涉APP賬號點擊登錄發現,界面要求用戶填寫“職業”“學習目的”“學齡階段”“英語水平”等內容,不填寫相關信息則無法繼續登錄過程。填寫完成后,還需填寫個人基本信息,上述過程中并無“跳過”“拒絕”等選項,亦無授權同意收集個人信息的提示。
羅某以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糾紛為由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該科技公司向其提供清晰的個人信息副本、停止侵權、刪除個人信息、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損失2900元。北京互聯網法院判決支持羅某的訴訟請求。二審維持原判。
“這也再次警醒廣大APP運營者要切實強化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嚴格遵守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加強企業數據合規體系建設,確保在法律規定的界限內采集使用個人信息,避免觸碰法律的紅線。”最高法研究室負責人說。
向用戶提供“先享后付”功能時收集其個人信息,是否構成侵權?
2021年3月15日,黃某歡發現在未經其允許的情況下被開通某信用賬戶,遂詢問某信用賬戶運營商某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客服,得知是其于2021年3月7日開通公共交通乘車碼時使用“先享后付”功能所致。黃某歡以個人信息保護糾紛為由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某信用公司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損害。
判決明確,“先享后付”功能以開通信用服務為必要條件,相關信用服務商收集反映用戶個人信用或者風險狀況的個人信息,屬于“為訂立、履行個人作為一方當事人的合同所必需”。因此,信用服務商以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收集用戶有關信用信息,且對收集個人信息已盡到告知義務,用戶主張該收集行為侵害其個人信息權益的,人民法院依法不予支持。
“偷偷”抓取短視頻構成不正當競爭
網絡平臺之間出于與數據有關的商業利益,易產生糾紛,特別是對數據權屬、利益分配往往有較大爭議。此次發布的指導性案例中,有兩個為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例。
其中,“某科技有限公司訴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值得關注。某科技有限公司是甲APP的經營者。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乙APP的經營者。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乙APP上有50392個短視頻與甲APP的短視頻一致,且短視頻中含有甲APP專有的代碼。案涉短視頻中,包含19079個注冊用戶昵稱、用戶頭像。其中,15924個與甲APP相同;127處評論內容、順序、標點符號與甲APP相同。經查,約40%的短視頻具有獨創性,構成作品。
某科技公司以不正當競爭糾紛為由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某文化公司消除影響、賠償經濟損失4000萬元。
判決確認某科技公司對匯聚短視頻、用戶評論、用戶信息形成的數據集合享有經營性利益,認定某文化公司未經許可獲取并向公眾提供上述數據,足以實質性替代某科技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
“這正是按照‘誰投入、誰貢獻、誰受益’原則依法保護數據處理者權益,有助于推動數據要素收益向數據價值和使用價值創造者合理傾斜,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紅利。”最高法研究室負責人解釋道。
關聯賬號服務是網絡空間中較為常見的服務模式。如果招聘網站提供關聯賬號服務并獲取、保存、使用其他網站簡歷數據,構成不正當競爭嗎?
在“某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訴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中,法院明確,網絡平臺向用戶提供關聯賬號服務,經用戶授權后轉移其在關聯網絡平臺獲取的數據,為用戶在合理范圍內處理該數據提供便利,未擾亂市場競爭秩序的,不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
保障數據依法有序自由流動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就建立數據產權基礎制度作出總體部署,被稱為“數據二十條”。據介紹,本批數據權益司法保護專題指導性案例正是人民法院貫徹落實“數據二十條”,立足司法審判職能為數據權益提供綜合司法保護的集中體現。
“數據二十條”提出,“承認和保護依照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獲取的數據加工使用權,尊重數據采集、加工等數據處理者的勞動和其他要素貢獻,充分保障數據處理者使用數據和獲得收益的權利”。
“某鋼鐵有限公司訴某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侵權責任糾紛案”就是一件因編制、發布鋼材價格指數而引發的侵權責任糾紛案件。法院審理認為,通常而言,對于不屬于國家秘密、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的數據信息,應允許自由流動,非因法定事由不應過度管控,以防止形成“數據壁壘”“信息封閉”。
該案例明確數據處理者依法采集企業數據,經符合有關標準的編制方法加工形成數據產品并合理利用,未對企業權益造成損害,相關企業要求數據處理者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不予支持。
“這就有利于鼓勵數據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保障數據依法有序自由流動,推動數字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最高法研究室負責人表示。(記者 盧越)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