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
●“十四五”以來,我國共組織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9200多萬人次,布局建設341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419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十四五”期間,累計發布72個新職業,涉及數字經濟、健康養老、智能制造等諸多行業
□ 新華社記者 張曉潔
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期間,我國技能人才隊伍發展壯大,總量不斷擴大、結構持續優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們活躍在千行百業,用精湛技藝攻克技術難題,以創新實踐推動產業升級,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技能人才支撐。
技能培訓不斷加強
把培訓建在產業鏈上!在廣東,170條產教評技能生態鏈覆蓋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數字技能等領域,帶動超800家企業培養技能勞動者約13萬人次、開展技能評價約11萬人次。
“通過培訓可以快速上崗,企業和國家‘雙認證’模式也讓我對職業規劃有了清晰認識,學習提升更有動力。”在產教評共享實訓基地(希音)接受“服裝質檢員”新工種培訓的黃諾拉說。
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各類培訓機構為補充,我國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組織實施體系不斷健全完善。目前,全國有2440所技工院校、2.9萬家民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505個公共實訓基地,為勞動者提供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服務。
“我們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不斷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主動適應產業變革和新技術發展需要,高質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持續優化人力資源供給,促進人崗相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有關負責人說。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我國共組織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9200多萬人次,其中企業職工超4000萬人次、農民工超3000萬人次;布局建設341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419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技工院校服務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畢業生就業率常年保持在97%左右,專業對口率、就業穩定性和用人單位滿意度均保持較高水平。
成長渠道更加暢通
“‘新八級工’制度實施后,我們職業發展‘天花板’進一步打破,薪酬待遇也有相應調整,事業發展新天地打開了,工作干勁更足了。”河南平高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特級技師李雁旭說。
為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我國推行“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建立與之匹配的使用、晉升、待遇機制,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進一步提升。同時,大力推行用人單位自主評價和社會化評價,“十四五”期間,累計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4400多萬人次,評聘特級技師、首席技師6000多人次。
讓技能人才“勞有所得”、更有奔頭,有關部門還出臺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加大國有企業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激勵等文件,指導企業將工資分配向技能人才傾斜,實現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
當前,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接連涌現,新職業也隨之形成并不斷發展。“十四五”期間,累計發布72個新職業,涉及數字經濟、健康養老、智能制造等諸多行業。《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的編制發布,引導更多技能人才加入新職業。
“突出機制創新,搭建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持續激發勞動者提高技能、鉆研技能的熱情,讓技能人才既有‘面子’也有‘里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有關負責人說。
切磋平臺持續搭建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舉辦在即,各項目選手摩拳擦掌、積極備賽。溫州技師學院學生錢夢穎將參加世界技能大賽選拔項目中的時裝技術項目。“希望能在比賽中增長技藝,未來在世界技能大賽的舞臺上展現中國青年工匠的實力,并以所學服務行業,推動傳統工藝的現代化轉化,提升中國服裝制造的品質與附加值。”她說。
中國自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組織以來,已連續參加七屆世界技能大賽,共有283名選手走上世界技能競技舞臺,累計獲得93金、41銀、28銅和71個優勝獎,最近連續四屆位居金牌榜、團體總分世界第一。
“十四五”期間,我國構建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賽為引領、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能大賽為龍頭、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和地方各級職業技能競賽以及專項賽為主體、企業和院校職業技能比賽為基礎,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目前,我國職業技能競賽全面發展,每年帶動近千萬人次參與技能培訓競賽活動。
“職業技能競賽為廣大技能人才搭建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藝的平臺。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培、以賽促建,帶動更多人關注技能、學習技能、提升技能,推動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有關負責人說。
這位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將積極謀劃“十五五”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大政策供給、加強組織實施、優化發展環境,努力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技能勞動者大軍。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