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需各級政府部門上層、產業中層和鄉村基層3個方面協同發力,創新業態、優化模式,讓農文旅“擰成一股繩”。
前不久,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通過推進農文旅融合拓展農產品消費新空間。游購一體、休閑農業精品、鄉村民宿、農事體驗、鄉村特色文體活動等都是農文旅融合的務實舉措,有效帶動了鄉村文旅市場的加速復蘇。當前,我國農文旅融合發展呈現出市場規模大、鄉村文旅供需兩旺態勢,以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互疊加的積極效果。
文化和旅游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接待人次為22.48億,同比增加15.5%;接待總收入為1.32萬億元,同比增加9.8%;截至2024年底,鄉村文旅接待人次增長至超2023年同期的20%。今年一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接待總人次達7.07億,同比增長8.9%;總收入4120億元,同比增長5.6%;全國已建成1597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超6萬個行政村開展鄉村旅游經營活動,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鄉村旅游網絡。同時,各地區積極行動,努力做好融合文章。例如,甘肅省2024年上半年鄉村旅游接待游客8445.37萬人次,同比增長11.67%,推出100條鄉村度假游精品線路,5條入選全國精品線路;浙江淳安縣下姜村聯合周邊24個村成立的“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大大推動當地百姓增收致富。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文旅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旨在通過農業、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耦合,助力鄉村產業多元發展和價值鏈延伸,形成集鄉村經濟振興、文化繁榮與生態改善于一體的綜合性發展模式。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全面振興試點,提升鄉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規范化水平。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這些政策成為各部門、產業及鄉村各類執行主體有效行動的指導和抓手。
在農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例如,產業融合單一,村民參與不足;產品文化內涵缺失,同質化嚴重;生態承載超限;配套設施落后,內生動力不足;等等。針對此,需各級政府部門上層、產業中層和鄉村基層3個方面協同發力,創新業態、優化模式,讓農文旅“擰成一股繩”。
夯實服務基礎。強化財政金融支持,推動農業產業產后環節建設,推動、提升農產品消費與餐飲消費、文旅消費、體育消費、健康消費等的融合水平。加強部門協同,形成合力以維護公平市場秩序,完善農產品品控體系,組織推廣先進農文旅融合經驗。著力推進鄉村建設,完善農村供水、供電、充換電、電信等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數字服務能力。提高農文旅融合的公共服務和管理水平,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建設傳統村落特色保護區。
做實產業運營。非遺工坊、民宿度假、風貌景區、特色文體、農事體驗、鄉村集市等相關產業要大力提升業務管理和運營水平,打造文旅產業精品。優化產品供給,農業產品需提供高水平“三品一標”產品,旅游產品應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美食名鎮”“農遺良品”,講好品牌故事,鍛造農文旅精品品牌。提升農文旅產業和產品營銷服務能力,運用直播、電商等數字化技術手段,加強鄉村地名和農文旅融合場景的采集上圖與服務應用。豐富農文旅產業和產品消費場景,提升營銷技術、模式,創造沉浸式文旅新業態,創新旅游場景。
優化消費模式。立足本地特色農業資源,將農產品的爆點轉化為文旅消費的熱點,借鑒“一碗粉帶火一座城”的經驗,通過打造水果自由等消費場景,讓特色農業成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以文旅思維經營農村,讓農村變景區,農房變民宿,將古建民宅、文化遺產、農耕活動、秀美山水等元素轉化為文旅新場景、新業態。建立緊密型、可持續的“聯農帶農”機制,想方設法讓農民既能通過賣農產品獲益,更能通過參與鄉村旅游服務、入股分紅、資產租賃等方式,多渠道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實現共建共享共富。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