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能夠隨時隨地上網,成為許多人移動辦公或差旅出行的必備條件。由此,體積小、免布線、即買即用的便攜式上網設備“隨身WiFi”獲得越來越多消費者青睞。然而,部分產品出現虛假宣傳、強制預存、流量虛標等問題。
“買前客服承諾隨用隨充,到手后卻發現要預存至少50元才能激活設備。”今年2月,河北邢臺市讀者段女士在某平臺直播間購入了一款便攜式無線上網設備,被要求預存費用。段女士激活了設備,并購買了9.8元的小額流量套餐,可體驗下來網速較慢。聯系客服,對方稱“這是普通套餐”并給出條件:確認收貨并給出五星好評免費升級,否則需補200元差價。段女士表示要退貨,客服又改口稱“再加50元也可以升級成特快套餐”。
此類遭遇并非個例。周女士在人民網“人民投訴”留言稱,她接連遇到了強制預存、套餐陷阱和誘導消費。周女士被宣傳頁面“19.9元300G”的優惠吸引,入手后才發現需要一次性交2年費用才可激活。“我選擇普通套餐,充值500元。使用一個多月后,網速突然下降。”周女士稱,這和之前承諾她的“相當于100兆寬帶網速”完全不符。客服對此回應:可以加錢換一款網速更快的套餐。周女士感覺“被商家不停地套路”。
還有消費者反映流量虛標。山西晉中市讀者蕭女士表示,自己謹慎選擇了某“大牌”產品,“購買的‘19.9元100G’套餐,僅用5天就顯示已用盡。”蕭女士稱,她平時僅日常辦公和瀏覽網頁。向客服要求查看后臺流量明細時,客服稱“無法提供、沒有記錄”。
社交媒體上,類似“避雷帖”不少。面對花樣繁多的套路和無法核實的流量記錄,多數消費者想退貨退款,但發現售后很難。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便攜式無線上網產品的銷售往往采取“兩條腿走路”:硬件在電商平臺售出,流量則綁定另一個運營商。一旦發生糾紛,設備可以通過平臺介入退還,但通過軟件充值的金額卻難以追回。如陜西西安的李先生激活設備后無法正常使用,設備退了,但充值的50元卻“卡在”公眾號后臺。“電商平臺客服說不歸他們管,公眾號客服說‘流量已激活’。最后只退回來部分,關鍵是我根本沒使用。”李先生說。
周女士在購買前被承諾“設備和套餐均可試用、可退款”,結果退款時屢屢受阻,先被告知“退款將在5至7個工作日內到賬”,多次催促后,客服又改口稱“無法退款”。最終,在當地市場監管部門介入下,她耗時兩個月才拿回400元。“流量已經開始生效”“財務升級”“需要匯報總部”……明明是小金額的退款,卻有諸多推遲的理由。
業內人士表示,隨身無線上網的技術原理并不復雜,與手機熱點類似,有的虛擬運營商從三大運營商“批發”流量,再轉賣給設備商或代理商,在電商平臺銷售。用戶充值則綁定在某個公眾號或小程序中,形成“平臺只負責賣設備,流量另走公眾號”的局面,一套鏈條分工細密,卻缺乏監管制衡。同時,消費者易被商家“低額巨量”的營銷誤導,不清楚背后限速、限量甚至斷網等隱藏“門檻”。
“部分商家在銷售隨身無線上網產品中存在的虛假宣傳、誘導預存、網速不實、退款不暢等行為,已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關于經營者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的規定。”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范世乾說。
范世乾認為,對于這類新型數字消費陷阱,首先應強化平臺監管責任,建立明確的資質審核和糾紛處理機制。他建議,電商平臺應要求此類商家提交預付資金存管證明,定期公示資金流水,對商家糾紛率高、換殼頻繁等行為設置警示提示,倒逼其合規運營。還應推動建立統一的“預付資金托管”機制,確保消費者充值資金獨立存放,避免商家卷款跑路。(記者 趙兵 劉瀟鴻參與采寫)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