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聲
時光如潮,奔涌不息;歲月如歌,激昂奮進。
在綿陽建市40周年之際,站在時光的交匯點上,回望過往的風雨兼程,展望未來的星辰大海——
一個城市的榮光,在時代的背影里回響;一個城市的傳奇,在歲月的年輪里綻放。
篳路藍縷40年,彈指一揮間,卻在綿陽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這40年,是綿陽綜合經濟實力增長最快的40年、是科技創新發展最快的40年、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40年、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40年、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40年……
這40年,是一部綿陽人解放思想、敢為人先的創業史。
——從率先在全國開展自發性“軍轉民”探索,以長虹為代表的一批軍工企業成功轉型,開創全國“軍轉民”先河;到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綿陽科技城的戰略決策,開啟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改革創新,綿陽先后承擔了國省賦予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務,成為西部改革大潮中的一顆明星。
——從寄望“推進軍民結合、產學研結合,加速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到支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國家多次賦予綿陽科技創新的光榮使命,科技創新已成為綿陽的核心價值和鮮明底色。
回首來時路,從昔日廣袤西部的農業小城,到四川第二大經濟體,再到中國唯一科技城——40年間,地區生產總值從建市之初的28.6億元,到2024年的4344.03億元,綿陽在西部劃出了一條經濟高速增長的曲線。
一個城市的崛起與騰飛,其飛躍的基礎是什么?我們又該拿什么許城市一個未來?
40年征程,綿陽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承載著全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路披荊斬棘、砥礪前行。
在艱難險阻面前毫不退縮,在挑戰壓力面前沉著應對,全市上下團強奮進、自強爭先,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奏響了一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壯麗樂章。
40年發展,綿陽歷屆市委市政府踐行宗旨、為民造福,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在時代浪潮中勵精圖治、銳意進取。
面對“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生死考驗,面對新冠疫情、非典疫情的嚴峻挑戰,面對數次洪澇旱災的無情肆虐,全市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40年奮斗,無數綿陽人一起干一起拼,用認真度過的每一天、踏實干好的每件事,共同鑄造了屬于這座城市的榮光。
從物阜民豐的富樂之鄉,到電子行業的長虹神話,再到災后重建的人間奇跡……綿陽人創新實干、艱苦奮斗,建設了一個經濟發展、城鄉繁榮的物質家園,構建了一個感恩奮進、文化興盛的精神家園,管護了一個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生態家園。
回首過往,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銘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時代,今天,我們又站在一個智能革命的歷史節點。
當前,綿陽正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發揮中國科技城優勢加快建成省域經濟副中心”作為推動綿陽高質量發展的總牽引總抓手,深入實施“八大行動”,扎實抓好“四張清單”,在全省率先建成省域經濟副中心,成為川渝地區重要增長極和發展動力源。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我們將堅定信仰、鑄牢忠誠,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和視頻連線看望慰問石椅村干部群眾重要講話精神,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確保各項事業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前行。
我們將向新求質、聚能起勢,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讓支撐綿陽創新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
我們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精心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更好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新時代西部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四十不惑,是沉淀,更是啟航!
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實干篤行、奮發有為,繪就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綿陽圖景!
昨天是5月20日,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有著如此璀璨而輝煌的過去,有著如此令人激動而向往的未來,此時此刻,我們沒有理由不對她說出這句浪漫的——“520”!
昨天的新聞,今天的歷史。綿陽建市后3年,《綿陽日報》創刊。此后的歲月,是這張報紙與這座城市相互見證與影響的輪回。
今日出版的《綿陽日報》,以傳媒人特有的視角,為您層層梳理這座城市演進的發展軌跡,以此見證時代變遷、再現時代風貌,昭示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