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8月正值防汛關鍵期,高溫、雷電、暴雨等極端天氣易發多發;假期群眾出行意愿強烈,加之生產、建設、經營活動處于旺盛期,各類安全風險交織疊加,安全形勢復雜嚴峻。對此,市安辦(防減救災辦)發布安全生產風險提示,提醒各行業領域加強防范、保障安全。
●建筑施工領域 建筑施工企業要加強高溫天氣安全防范,妥善安排施工進度計劃,合理調整勞動者在高溫時段的戶外工作時間,預防和避免作業人員職業性中暑。要切實加強汛期施工工地安全管理,加大危大工程管控力度,加強對深基坑、高邊坡及其支護情況的穩定性監測,完善基坑周邊排水設施,做好臨時用電安全管理;野外施工單位要嚴格營地選址安全論證,加強工棚營地周邊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周密編制應急預案加強實戰演練,做好應急各項準備,接到預警信息后,及時組織轉移避險,嚴格落實“三個避讓”“三個緊急撤離”剛性要求,果斷有序組織受威脅人員避險轉移,最大限度避免人員傷亡;要加強大風天氣安全防范,提前對建筑圍擋、臨時工棚等臨建設施采取可靠加固措施,及時清理各類松動物件,防止墜物傷人,遇6級大風、雷電等影響施工安全時,應立即停止高空作業。
●有限空間作業 高溫天氣,進入有限空間作業人員務必遵守“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原則,學習掌握有限空間作業“三五七”工作法,強化作業風險辨識,加強作業現場監護,凡是未經通風和檢測合格,一律嚴禁作業;作業過程中,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呼吸器、安全繩、氣體檢測儀等防護裝備,嚴禁在無防護保障措施的情況下冒險作業;發生人員中毒窒息等異常情況,堅決杜絕盲目施救,防范事故傷亡擴大。
●交通安全領域 各地交通運輸部門要加大重大風險隱患排查力度,加強對易積水、易塌方等災害易發地區橋梁涵洞、臨水臨崖路段巡查管控,嚴防次生災害對交通基礎設施造成損毀。客貨運輸企業需加強車輛安全管理,重點關注雨刮器、輪胎等車輛部件,強化車輛檢修保養和定期檢測,嚴禁車輛“帶病”上路;針對性加強駕駛員高溫及汛期安全教育培訓,根據氣象預警和交通管控信息科學調整運輸計劃,確保運輸安全。
●危化領域 高溫天氣下,硝酸銨等受熱易分解的強氧化劑應單獨存放于陰涼通風倉庫,嚴禁與易燃物品、還原劑混存;放熱反應工藝中,科學使用反應釜冷卻系統,實時監控反應溫度,適當延長反應時間,避免熱量集中,嚴防沖料事故;存放汽油、乙醇等強揮發性液體原料的儲罐需嚴格落實降溫措施,及時開啟噴淋系統噴水降溫,定期檢測閥門、法蘭接口密封性,減少高溫時段裝卸車作業,嚴防儲罐超溫運行。
●礦山領域 礦山企業需及時續建、完善防排洪設施,加強維護疏浚工作,落實探放水安全防范措施,強化露天采場、排土場邊坡穩定性監測,做好尾礦庫壩體監測,嚴格執行暴雨預警停產撤人指令,嚴防汛期災害事故。地下礦山需合理確定開采順序、支護方案,巷道掘進過斷層破碎帶時應采取超前支護、加強支護措施,嚴格執行“敲幫問頂”和圍巖觀測制度,規范撬毛作業,嚴防冒頂片幫事故。強化礦井供電系統、防雷裝置檢查維護。
●工貿領域 涉熔融金屬、金屬粉塵、危險化學品、有限空間作業等重點企業要強化汛期風險管控能力和隱患排查整治,加強對廠房防雨性能、重點場所防潮措施、電氣絕緣性能、重點管道及儲罐等設備進行全面排查,嚴防暴雨和高溫導致的生產安全事故。位于河道沿岸、地質條件惡劣、地勢低洼處的有關企業應全面制定完善極端氣候和地質災害條件下的應急預案,對在暴雨洪澇、大風天氣情況下可能面臨的地基松軟、建筑物倒塌坍塌、地質塌陷、山體滑坡、泥石流沖擊、洪水淹沒、雷擊等情況加強研判,有針對性地采取筑壩、加固、削坡、填充或人員轉移等防范措施。
●文旅安全 各類景區景點、文化旅游場所要加強客流監測,高峰時段、狹窄路段要安排專人現場疏導,合理引導分流,防止發生擁擠、踩踏、滯留;要加強客運索道、觀光車、大型游樂設施、玻璃棧道、滑道、充氣城堡等設施設備隱患排查治理和定期維護保養,避免設備帶“病”運行;漂流、露營、徒步、游泳等戶外涉山涉水項目需關注暴雨等極端天氣變化,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危險地域需張貼警示標牌,安裝隔離帶和防護欄,嚴防事故發生。各地要加大對“野游”景區、“野泳”水域、未開發開放區域的安全監管力度,動態掌握轄區內私設景點情況,做好安全風險提示和疏導勸返工作。
●消防安全 高層建筑、“九小場所”、大型商業綜合體、倉儲物流等重點場所要全面開展隱患排查,確保火災探測、報警控制等消防設施完好有效,堅決糾治占用、堵塞消防通道等問題。夏季冷庫滿負荷運行,涉冷庫企業要認真開展冷庫動火作業、檢維修等關鍵環節的風險辨識管控,嚴格執行作業審批、監護制度,確保作業安全。夏季電動自行車充電時應避免陽光直射和高溫環境,禁止飛線充電或入戶充電。
還要注意防范自然災害,各地要加強水利工作巡查值守,特別關注強降雨區域內中小河流山洪災害防御、中小水庫安全運行、低洼易澇區排水防漬等工作,重點防范局部強降雨誘發山洪、泥石流、滑坡及崩塌等自然災害,加強地災隱患點的巡查,做好山洪、滑坡、崩塌等災害的預警避險轉移工作。(記者 謝艷)
編輯:李志